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的间谍有多厉害?

中日甲午战争 , 清军在海、陆两个战场处处被动 , 最终惨败 。 究其根源有二 , 一是不了解对手 , 二是被对手透彻了解 。
战前 , 日本政府向中国派遣了大批间谍 , 把大清帝国摸的一清二楚 , 这给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决心和信心 。
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的间谍有多厉害?
文章图片
日本情报人员都忍不住自夸 , 因为他们的努力 , 日本才能在甲午之战中“运筹帷幄之中 , 决胜千里之外” 。 那么甲午战前 , 日本到底掌握了中国多少情报呢?
山川地理方面
1872年日本首个间谍池上四郎入华 , 此后几年大批日本间谍遍布中国各省 ,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 , 从东北到四川盆地乃至云贵高原等 , 撰写了大量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送回国内 。
比如关于甘肃、山西的《纪行日志》、有关四川、陕西的《陕川经历记》、有关东北的《满洲纪事》 。 这些报告放在一起 , 组成了中国山川地理的全景图 。
不光是职业间谍 , 当时不少日本政府官员也借游历之名 , 刺探情报 。 代表日本出访俄国的榎木武杨在完成出访任务后 , 绕道新疆进入中国 , 游历沿海各省 , 写成《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一书 。 日本内阁顾问评价该书对中国的“山川险要 , 人情土俗 , 无不详载 。 ”
这些地理情报所展现的地大物博 , 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 , 更成为日后日军侵华的重要指南 。
社政民情方面
日本间谍往往在华多年 , 混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 , 对清政府治下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 。 他们报告中对时局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 , 往往切中要害 。
日谍宗方小太郎指出 , 清国的最大弊端在于上情不能下达 , 下情不为上层所获悉 , 地方官吏阳奉阴违 , 对朝廷指示不落实或打折扣 。 宗方认为 , 早则10年 , 迟则30年 , 中国必将支离破碎 。
另一日谍小川又次在报告中写到 , 清国自尊傲慢成风 , 自称中国 , 常以虚张声势为惯用外交策略 , 屡屡酿成同外国纠葛 , 又屡屡招致失败 。
以后来清政府的表现看 , 日本间谍们的认知及预判可谓精准 。
陆海军情方面
清政府所倚重的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等重要军事力量、沿海兵力部署以及洋务运动兴办的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著名军工生产机构 , 都或多或少地为日本间谍所掌握 。
为搜集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的情报 , 日本早在1872年就在福州设领事馆 , 最终他们设法偷绘了《福州炮台全图》 , 并将左宗棠军队的全军紧要图册也弄到手 。
杭州湾的乍浦以及吴淞、江阴、镇江等处炮台 , 日本人甚至深入到炮台内测量 , 精确掌握了内部构造及炮台胸壁厚度、射角大小及口径 。
对于京畿重地 , 石川洁太花五年时间编成《华北兵要地理资料》 , 绘制了精密的京郊地图 。
安原金次、关文炳等日谍获取了北洋水师的信号书、威海军港内及沿岸炮台兵力部署 , 并向日军大本营提出“先取荣成湾为基地 , 再攻占威海卫”的建议 。
另一批日本间谍调查了从山海关至大沽口的二百多里的海岸线 , 确定北戴河以南的洋河口为最佳登陆地点 。 甲午战争中日军大本营制定的直隶平原决战计划 , 第一候补登陆地点就是洋河口 。
当时人称 , 日本间谍“或察政务之设施 , 或考江山之形胜 , 无不了如指掌 , ”“尽知我军情 , 先发以制我 , 致倭人着着争先 , 而我则处处落后” 。 日谍活动如此猖獗 , 清政府就没有察觉吗?
严格说 , 不是没有察觉 , 但总体上全国上下对此问题是麻木的 。
麻木不仁的清政府
在政府高层 , 李鸿章曾在不同场合发声 , 要警惕日本这个极具野心的邻邦 。 他在给总理衙门的密电中称 , 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日派奸细二三十 , 分赴各营各处侦探 , 并有改装剃发者 , 狡猾可恶 。
在地方政府层面 , 1885年 , 日谍东敬名在潜入宁古塔驻军防地时 , 被清军捉住 。 上海的官员也曾捉住过几次日本间谍 。
在技术层面 , 为防止日谍传递情报 , 清政府对电报实行了管制 , 此举迫使日谍在传递情报时被迫使用暗码 。
但总体上 , 大清朝上下清醒的人不多 , 李鸿章有时也会放弃警惕心 。
日本海军官员出羽重远到旅顺访问时 , 当地守军主将宋庆在出羽要求下 , 在练兵场集合全军 , 举行阅兵式 , 摆出全部家当 , 所有新式精锐武器展示无遗 。
甲午战前 , 日军参谋次长带着最后准备的目的来华实地考察 , 清政府提供了大量方便 , 殷勤接待 。 李鸿章视之为座上宾 , 请他参观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队操练 。
东敬名被捉住后 , 地方官员不仅没上报高层 , 反而将其释放回国 。 上海本地对捉住的间谍的处理是“送该国领事 , 罚洋一元五角 , 释放了事” 。
中日宣战后 , 清朝官员蔡廷标在轮船上遇到逃跑的日谍宗方小太郎 , 竟然承诺为期身份保密 , 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
更要命的是 , 清政府的决策机关都被日谍渗透 。 据战后被抓获的日本间谍供述 , 当时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汪大人、刘大人、还有李鸿章的签押戴某、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等 , 都向日本驻清使馆武官神尾光臣提供情报 。
另一方面 , 大部分在华日谍实在太像中国人了 , 给辨别工作带来难度 。
日本间谍在华身份
来华日本间谍大体分为两类 。 一类为官派 , 主要是日本现役军官 。 其中极少数以日本驻华使馆武官的公开身份亮相 , 可以手持北洋大臣衙门颁发的护照在中国各地考察 。
大多数人保持秘密身份 , 他们以商人身份作掩护 , 蓄发留辫 , 学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 有的甚至会说当地方言 。 如一个海军中尉化名武富春 , 在福州开设日本杂货店;还有一个海军大尉在天津北洋大臣衙门附近开设书店 。
另一类为招募 , 主要依托日本在华间谍机构 , 如上海的东洋学馆、日清贸易研究所 , 汉口乐善堂等招募日本国内青年或在华日本浪人 。
其中乐善堂则是日本商人岸田吟香创建的商业机构 。 1886年 , 日本陆军中尉荒尾精在岸田的支持下 , 在汉口开设乐善堂支店 。 依靠商业资本的支持 , 汉口支店大肆招募在华浪人充当调查先锋 。
这些浪人边在中国推销乐善堂药品 , 边打探情报 。 后又相继在四川、湖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设13个支店 , 在中国建起了庞大的间谍系统 。
这些日本间谍大多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与训练 , 对军事战略、军事地形等都有着独到见解 , 其报送日本的报告 , 不仅有情报资料 , 更有对情报的精妙分析 , 颇为日本军方高层看重 。
如海军军令部规定 , 凡宗方小太郎的报告 , 只有海军大臣、次官、军令部长、次长等高层人物才可阅读 , 可见其报告何等重要 。
战场上处处被动
情报大量外泄 , 战场上就处处被动 。 中日甲午战前 , 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对策 , 拟定作战计划 。 这一绝密计划 , 被神尾光臣重金收买军机处一位官员而窃取 。 清军兵马未动 , 去向已为对手掌握 。
在海上 , 清政府租用英国的“高升”、“爱仁”等三艘商船向朝鲜牙山运兵的情报被日谍掌握 , 日本联合舰队据此在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 袭击清国运兵船 , 近千名大清官兵冤死海底 。
威海当时作为军事禁区 , 被日本谍报机关称为“死地” 。 宗方小太郎扮成中国老百姓 , 潜入一艘给北洋水师送补给的小火轮登上刘公岛 , 将岛上地形、炮位和海上所泊军舰种类、数量一一记在心里 。
战争爆发后 , 宗方小太郎继续逗留烟台 , 严密监视北洋海军的动向并向日本海军报告 。
他频频出入威海的商业、娱乐、餐饮等场所 , 从来此消费的清军口中获悉清政府决定向朝鲜派遣援兵 , 丁汝昌将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 。 后来他又探得护送兵船开赴朝鲜的出发日期 。
获此情报后 ,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倾巢出动 , 于9月17日与北洋海军在黄海决战 , 北洋海军惨败 。
清政府亡羊补牢
中日丰岛海战之后 , 清军对日本间谍提高了警惕 。
以宗方小太郎为例 , 他频繁向日本驻上海谍报机关发电 , 引起清政府警衙的注意 。 他的关于威海军港的两份报告 , 被清政府上海官厅截获 。 上海官厅立即知照烟台官方 , 令其逮捕宗方 。
但这一情报也被日本驻上海谍报机关掌握 。 在他们协助下 , 宗方逃回国内 。
另一些日谍就没这么幸运了 。
打探到清军运兵情报的石川伍一在天津被捕 , 后被处死 。 另一部分日谍在侦察锦州至辽阳一线清军防守情况时被逮捕 , 6人中仅1人逃走 , 其余5人被斩首 。
【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的间谍有多厉害?】然而 , 此刻大清败局已定 , 杀掉几个间谍于事无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