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李礼辉最新分享: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数字货币将居于核心地位( 三 )


最近2年 , 虚拟货币大起大落 , 价格暴跌暴涨 。 有人挖矿 , 有人投机;有人发财 , 有人破产;极少数获准成为证券 , 大多数涉嫌非法集资 。
2014年到2018年 , 虚拟货币市场出现了一些派生的花样:
一是ICO , 也就是虚拟货币上市融资 , 2014年全球的ICO达0.26亿美元 , 2016年突破2亿美元 , 2017年上半年就冲高到12亿多美元 , 其实中国占了30%以上 。 ICO属于众筹融资 , 未经批准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二是分叉币发行 , 比特币采用的是去中心化的架构和有限的区块规格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挖矿所需要占用的算例资源就越来越多 , 所以在网络里的拥堵越来越严重 , 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 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 , 更是出于不同的技术解决路径 , 所以比特币社区出现了分裂 。 所以2017年开始就出现了一些分叉币 , 包括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黄金、比特币钻石等等;
三是稳定币 , 刚才提到虚拟货币的价格总是跌宕起伏的 ,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稳定币就破土而出 。 市场份额比较大的稳定币是USDT , 他们的公司声称 , 遵循1:1的准备金和美元挂钩 , 这是完全有美元的实体资产作为支撑 。 但是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 , 他们的账户还不是那么的透明 , 缺乏权威性的监管 , 特别是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 都不愿意为他们做审计 。 所以我觉得这里还存在一些信用风险 。
业界对虚拟货币有很多批评 , 归纳到一个字就是“虚” , 这里有很多虚拟的 , 又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 。 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 我认为 , 虚拟货币 ,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得以生长 , 其实具有经济层面的原因 , 包括:
一是虚拟货币的生存土壤 。 “去中心化”架构的公有链本质上属于实行自规则的自组织 , 通行网络共识的治理机制和发行虚拟货币的激励机制 , 虚拟货币是参与者认可的等价物和支付工具 。
二是虚拟货币的市场需求 。 虚拟货币交易可匿名、可跨境、难管制 , 既可用于公有链社区 , 也可用于灰黑色交易 , 可能成为资金非法流动的工具和投机交易的工具 。 全球“暗网市场”一直存在*****、枪支 , 色情等非法交易 , 规模难以计量 , 需要“地下”可信任、“地上”难管控的支付工具 。
三是虚拟货币的投机市场 。 例如 , 比特币大账户是在少数人手里 。 有人估算 , 40%的比特币由大约1000个账户持有 。 这些“关健少数”位于食物链顶端 , 有可能操纵市场 , 掌控价格 , 使得市场上的散户被“割韭菜” , 损失巨大 。
虚拟货币的技术性缺陷来自“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架构 。 在这种架构下 , 全网验证需要超大规格的数据同步 , 各个节点的运行能力需要达标和均衡 。 因此 , 无论是比特币 , 还是以太坊 , 至今仍然尚未解决交易效率和规模化问题 。
四是虚拟货币有造币成本 , 比如比特币由挖矿产生 , 这必须依靠特定的算法来计算哈希值 , 经过分布式账本系统确认一致 , 挖矿成本包括电费、工资、折旧费、租金和维护费 。 有人测算 , 目前你要挖一枚比特币的成本大概是3000-4000美元 。
虚拟货币的经济性缺陷在于 , 缺乏足够的实体资产支撑和信用背书 , 价值不稳定 , 投机性太重 。 2018年 , 比特币触底3158美元 , 比最高价缩水84% 。 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由年初的8350亿美元下降到1100亿美元 , 跌幅接近87% 。 2019年比特币持续震荡 , 9月下旬7天跌幅高达22% 。
基于经济层面的因素 , 虚拟货币还将生存和发展 , 极少数可能扩张领地 , 大多数只能偏居一隅 。 未来 , 虚拟货币依赖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 , 如果能够突破规模化应用的瓶颈 , 虚拟货币的运行机制更新如果能够解决价值稳定问题 , 才有可能进入大众化的交易和支付场景 。
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我把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 , 称为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 法定数字货币因为法定地位和国家主权背书而可信任 , 其他任何机构的数字货币要做到“可信任” , 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品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