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B站心太急( 二 )
另一部分“被代表”的年轻人则根本不知道自己被代表了 。 00后李晴的朋友圈里只有她的音乐老师一个人转发《后浪》 , 她并没有看过;00后朴慧玲的朋友圈只有两三个人转发 , “转发的不是学生 , 是家长 , 学生没人提这个视频”;00后宋奕霖也表示她们班没有转的 , 还说她们都是孩子 , 不过五四过六一 。
“我自己的感受是 , 我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 但是方式和台词有点奇怪 , 不像那种振奋人心的演讲 , 倒像是把一些松散的话硬揉在一起 , 刚看到有点震撼自豪 , 但经不起仔细琢磨 , 另外弹幕里振奋的气氛我看得实在尴尬 , 融合不进去 。 ”李晴说 。
“我们都没有看这个视频 , 可能是因为学校没有要求统一看?”朴慧玲说 。
一些B站用户认为 , 在《后浪》中 , 年轻人的形象被集中定义了 , 这是引发争议的根源 , 而“前浪”们整齐划一的转发则恰恰是因为自己拥有了通过夸赞下一代来宣示权威的机会 , 他们是真正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人 , 不转发正是“后浪”们对“前浪”的反对 。
02 急于获得认同的B站
B站虽然被推至风口浪尖 , 但仍然达到了本次营销的目的 , 且没有伤及根本 , 算是舆论热潮的最大赢家 。
站在B站的角度 , 《后浪》想表达的核心是:年轻人在B站 。 “看上去是在夸年轻人 , 其实有三句话是核心 , 一是‘君子美美与共 , 和而不同’ , 二是‘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 三是‘和B站1.3亿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 其他的文案都是为了这三句文案而服务的 。 ”杨亮说 。
和而不同是B站一直自我强化的社区氛围 , 多元也是《后浪》中反复强调的青年主题 , 对于B站用户来说 , 多元是最基础的一种认知 , 即使反感《后浪》的内容 , 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一个视频而不上B站 , 因此《后浪》不会导致用户的流失 , B站的另一批极其渴求主流认同的年轻人则会因“我们在同一条河流”这样的笼络和认同而更加坚定对B站的支持 。
“和B站1.3亿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 这句话在整个视频末尾最显眼的地方 , 是视频想表达的核心 , 也是真正要放在新闻联播前 , 放在一众主流媒体上给52岁的何冰为代表的老一辈们听的一句话 。
在过去的两年内 , B站经历了漫长的去标签化 , 即去除留在大众印象中的二次元、鬼畜、小众等亚文化标签 , 上市后 , B站开始执行用户增长为核心的商业策略 , 进行了一系列的破圈尝试 , 卓有成效 。 2019年财报显示 , B站在2019年Q4的平均月活跃人数达1.3亿人 , 同比增长40% , 生活、娱乐、科技、学习等内容品类迅猛增长 , 不断有年轻用户涌入B站生产和消费内容 。
如果说在《后浪》之前 , B站是让更多的年轻用户了解并加入B站 , 那么《后浪》就是要借五四青年节这个时间节点 , 让B站和年轻人进一步绑定 , 并让中老年人也留下一个“年轻人都在B站并且正在做积极向上的事情”的印象 , 让这些真正手握资源的人加码拥有年轻人的B站未来 。
“这个片子一开始我们没有赋予太多的意义和目的 , 它其实就是一个跟年轻人绑定得比较紧的品牌在五四青年节的一个献礼策划 , 在有公共属性的节日做的一个有公共属性的品牌形象宣传 。 ”杨亮给《后浪》定调 。
本文插图
B站跨年晚会
这样的品宣机会B站很少放过 , 爆火的B站跨年晚会 , 其初衷也是B站不能错过90后、00后重要的代际转换节点 , 这些节点对于B站想要吸引的年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
设想一下 , 如果说“年轻人都在B站”只是B站和年轻人自封的 , 则其合理性远不如主流社会都认同“年轻人都在B站” , 因此 , B站不仅要迎合主旋律 , 也要强化投资人、广告主甚至是掌握未成年用户上网权利的父母们对于B站的正面印象 , 而《后浪》正是一次B站裹挟着自己的年轻用户去拥抱主流、寻求认可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