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清政局:代际断裂 跌宕起伏( 四 )


政治是一个充满妥协 , 并且连续性的过程 。 康有为的崛起 , 使这个连续性本身有了疑问 。
就直接服务清朝而言 , 康有为声名达至顶点是戊戌年四月光绪皇帝的接见 。 当时光绪住在颐和园 , 康有为必须晚上在颐和园附近住一宿才不会误了第二天的接见 。 张荫桓为康提供了住所 。 在张的日记里记录:“傅相(李鸿章)有明日诣谢太后之事 , 冒雨回园 , 索留行厨 。 余遂留待一宿 。 傅相、长素(康有为)、菊生共晚饭毕 , 劝以早睡 。 ”当时李鸿章已是日薄西山 , 而供职总理衙门权柄甚重的张荫桓都“冒雨回园”安排李鸿章之事 , 比较之下看康有为曾经的拒绝 , 康确是特立独行之人 。
在光绪接见那天 , 康有为在颐和园碰见了荣禄 。 荣禄问康有为对时局“有补救之术否” 。 清人苏继祖在《清廷戊戌朝变记》里记录:“康以非变法不可对 。 荣相曰:‘固知法当变也 , 但一二百年之成法 , 一旦能遽变乎?’康忿然曰:‘杀几个一品大员 , 法却变矣 。 ’荣相怒其狂悖 , 已有必杀之心 , 即其请训出京时 , 暗请太后留神 , 敦请太后训政者 , 已伏八月初六之祸萌也 。 ”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人 , 这在当时十分分明 , 荣禄的询问无论虚应还是真诚 , 康有为以“杀人”相对 , 很难说不是挑衅 , 或者至少会容易被对方如此理解 。 另外一位清人曹孟记录了这一对话之后的事:“……荣相唯唯 , 循序伏舞 。 因问皇上视康有为何如人?帝叹息以为能也 。 已而荣相赴颐和园谒皇太后 , 时李文忠(李鸿章)放居贤良祠 , 谢太后赏食物 , 同被叫入 。 荣相奏‘康有为乱法非制 , 皇上如过听 , 必害大事 , 奈何?’又顾文忠 , 谓‘鸿章多历事故 , 宜为皇太后言之’ 。 文忠即叩头 , 称‘皇太后圣明’ 。 太后复叹息 , 以为‘儿子大了 , 那里认得娘 , 汝作总督 , 凭晓得的做罢’ 。 荣相即退出 。 ”
“敌人”已经很明确 , 康有为没有任何退缩 , “杀一品大员”;而朋友呢?自强运动的领导人李鸿章已非选择 , 另一洋务运动的疆吏张之洞也已拒绝……比这一现实更糟糕的是 , 就在康有为等候接见住在颐和园附近的那晚 , 张荫桓告诉他:翁同龢被罢官 。
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 , 他当然比任何人都希望光绪成为一代明君 , 此时他已成为清廷最重要权臣 。 但是 , 正当戊戌变法启动 , 光绪渴望凭此而建立功勋之际 , 却罢免了他 。 一般的分析认为 , 这是慈禧担心翁同龢坐大而做出的决定 , 但此际光绪与翁同龢在变法的问题上 , 也渐不能相融 。 翁同龢日记很详细地记录了两次跟光绪的冲突:
(四月初七)上命索康有为所进书 , 令再写一份递进 。 臣对:与康不往来 。 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 。 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
(四月初八)上又问康书 , 臣对如昨 。 上发怒诘责 , 臣对传总署令进 , 上不允 , 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 , 臣曰:张某日日进见 , 何不面谕 , 上仍不允 。 退乃传知张君 , 张正在园寓也 。
林文仁分析这一君臣 , 又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冲突:“一路检读翁氏日记 , 味君臣师生多年恩谊默契 , 到此一段 , 真令人为之深感沈痛 。 翁之积抑 , 由向守谨礼之‘臣对’而失笔为‘臣曰’ , 流露其时心绪之激荡 。 德宗隔一日提同一问 , 等于在给翁氏一夕深思后 , 盼彼有所修正 , 却换来更直接之摊牌 , 德宗终于抑不住激动 , 少有甚且仅有地对乃师提高分贝 。 其实德宗与翁氏之关系破裂 , 实已伏于此日 。 ”
这段君臣不爽的对话后第三天 , 恭亲王奕?去世 , 去世当日 , 恭王府派人将军机印钥送给翁同龢 。 依清朝规制 , 军机处铸有方形银印 , 印匣钥匙 , 由领枢大臣佩带 。 恭王既逝 , 而礼亲王世铎又已卧病很久 , 此时将印钥交翁氏 , 亦形同转移军机处领导职权 。 此时的翁同龢 , 已达到从政生涯的最高峰……只是 , 半个月后 , 他被罢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