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民族史话--不与渤海相连的渤海国

唐朝时 , 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 , 主要统治东北地区 。 粟末靺鞨族的首领叫大祚荣 , 公元698年 , 他建立了靺鞨国 , 取名为震 , 自称国王 。靺鞨二字是山林部落的意思 , 现在满族和赫哲族都还在使用这个词 。 辽金时期 , 粟末二字写成“宋瓦” , 到明清以后 , 又写为松花 。 所以 , 松花江其实就是过去的粟末江 。 粟末靺鞨直译的意思就是“松花江一带的山林部落” 。最早记载粟末部落活动的是《魏书》 , 当时的靺鞨人刚从北方迁移到粟末江流域 , 由于要争夺土地 , 与当地的高句丽人经常发生冲突 。 粟末靺鞨人斗不过高句丽人 , 逐渐处于劣势 , 于是 , 一些粟末靺鞨人臣服于高句丽 , 还有一些不愿臣服的部落 , 只好逃往辽河以西 , 被当时的隋朝收留 , 并安置在辽西与北京昌平一带 。到了唐高宗时 , 高句丽灭亡 , 那些归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落也被唐朝强行迁到辽西地区 , 和原来的粟末靺鞨人混居在一起 。但有了辽西这个新地方 , 粟末靺鞨人并不安份 , 许多部落逃到辽河东面 , 想回到“故地” 。 唐朝百般劝尉 , 希望他们都留在那里 , 但他们对唐朝的安抚政策并不领情 , 千方百计还是要逃回去 。武则天因此决定 , 对他们使用武力 , 派出契丹族大将李楷固前往讨伐 。 于是 , 这些粟末靺鞨人部落和唐军打了起来 。 不过 , 粟末靺鞨人的首领大祚荣很善于用兵 , 他借助当地的复杂地形 , 大败唐军 , 李楷固就一个人跑了回去 。到了唐中宗时 , 朝廷改变了战争政策 , 提出很多优抚条件 , 专门派人去辽东招慰粟末靺鞨人 。 这次 , 他们接受了唐廷招慰 , 大祚荣还把自己的儿子派到唐朝当人质 。 唐睿宗李旦即位后 , 大祚荣用渤海取代了震 。 从此以后 , 渤海成了他们的国号 , 他们的政权也叫渤海国 。大祚荣不仅会打仗 , 外交也很成功 。 他在四邻间巧妙斡旋 , 获得巨大政治利益 , 使渤海政权迅速发展 。 高句丽、突厥、契丹、室韦等都有一些部落投靠了他们 , 并有所发展扩大 , 鲜卑和汉人也来了不少 。 史载 , 渤海国后期 , 人口逐渐增加到500万左右 , 是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因受中原文化影响 , 渤海政权各项制度都仿效唐朝 。 比如 , 他们和唐朝一样 , 推行了郡县制度 , 还设立了京、府、州、县等 。 粟末靺鞨人设立了五京 , 其中 , 上京完全仿照长安而建 , 是东北最大的城市 。 当时 , 渤海国交通也相当发达 , 经常同内地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的一系列做法 , 官方还多次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 。 这些留学生回到渤海国后 , 大多数当上地方官 , 成为渤海朝廷的重要支柱 。因与新罗、回鹘、日本等周边国家也都有频繁交往 , 渤海国的城市经济特别繁荣 。 居住在城市的上层贵族大多信仰佛教 , 当时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有佛寺不下100所 。 同时 , 渤海国民间流行的萨满教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 近年来 , 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出土了大量萨满教法器 , 萨满教普遍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 , 从地理上看 , 渤海国的疆土其实并不与渤海相连 , 是个内陆国家 , 这只是一种叫法而已 。辽国建立后 , 耶律阿保机于926年灭亡了渤海国 , 并把渤海国改为东丹国 。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时 , 辽国把能当兵的渤海人编成了渤海军 , 参与战斗 。金国灭亡之后 , 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渤海人大多融合于沙陀 , 后来又成为汉族 , 而留居在东北地区的渤海人则融合于蒙古族 。女真其实也是粟末靺鞨人的一支 , 但他们不属于渤海国 。 唐玄宗时 , 大祚荣也称为震国公 。 震的含义有不同说法 , 有些学者认为 , 这个字取自周易 , 是卦名 。 还有人分析 , 粟末靺鞨地处大唐东面 , 东面就是震 , 因而渤海国以震为国号 。 但我本人认为 , 这些说法并不准确 , 因为在归附大唐前 , 粟末靺鞨人已经自称为震了 。 我更倾向于 , 震是靺鞨别称肃慎的谐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