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 | 李振声
大明湖南岸有一处曾经很有名的地方叫贡院 , 是明清时期山东全省秀才举行乡试即相当于今天高考的考场 。贡院往南有条榜棚街 , 是乡试结束公布“高考”结果的场所 。贡院从明洪武初年始建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 , 总共存继了600多年 , 它同榜棚街一起见证了中国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兴衰与百态 , 也为山东选拔了不少治国理政的有用人才 。
科举考试是我国从隋唐到清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 ,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中央、省、县三个层次 , 院试的层次最低 , 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 , 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具备了秀才资格就能参加乡试 , 乡试是省一级考试 , 考中者为举人也叫孝廉 ,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 会试由礼部主持 , 取中者为贡士 , 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紧接着参加四月份的殿试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 录取名单分三甲出榜 , 又称“金榜” , 一甲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 二甲、三甲数量不定 , 凡进入三甲的统称进士 。清朝对读书人有特殊照顾 , 秀才可以不出公差、免纳粮税、见了县官不用下跪;举人可以在家门口悬挂匾额、竖立旗杆 , 一旦成为举人就具备了做官资格;进士更是国家的宝贝 , 一律封官晋爵授予官职 , 有幸考中进士就等于端上了响当当的金饭碗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朝廷规定 , 乡试一级的考试必须在各省的首府进行 , 所以济南从明洪武初年就成了全省秀才们的乡试之地 , 位置选在风景秀丽的大明湖畔 。最初号舍(也叫考棚)规模在5000间左右 , 随着考生人数不断增加 , 后来又进行过多次扩建 , 其中曾两次填湖造地 , 向北、向东扩出了好大面积 。到清光绪年间 , 济南贡院达到了14500余间号舍的最大规模 , 山东也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考试大省 。
济南贡院坐北朝南 , 由三进院落组成 , 大门是古朴的牌楼式建筑 , 正中悬挂着“贡院”匾额 。门内建有两座牌坊 , “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题词点明了贡院要义 。大门进去是二门 , 也叫“龙门”,寓意很好 , 祝愿莘莘学子都能跃过龙门鲤鱼翻身 。过龙门再过一道四门并列的便门便是第一进院落 , 这进院落很大 , 约占了贡院的一半 , 中间是一条甬道,两边是一排排考棚 , 考棚很小 , 朝南敞开 , 每间高6尺 , 宽3尺 , 深4尺 , 里面仅搭一高一低两块木板 , 白天是考试的桌凳 , 晚上并在一起便是睡床 , 敞开的一面有道木栅 , 考生入棚即可锁住 。院落靠南有一座明远楼,上楼环顾 , 贡院一览无余 。二进院落正中是“至公堂” , 堂之东西各有几个小院 , 是监临、掌卷、提调、监试等“外帘官”的办公住宿之处 。三进院落正中是“聚奎堂” , 为正副主考官的办公室 , 两边也有几个小院 , 是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们办公居住的场所 。贡院四周建有两道三至五米高的围墙 , 墙上遍插荆棘,四角竖有望楼 , 有人因此把贡院也称作是“棘闱” 。
明清时期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 每次考三场 , 第一场考八股文 , 是按规定格式写命题作文 。第二场考应用文 , 起草来往公文或根据提供的案例撰写司法判词 。第三场考策问 , 要求考生就某些国计民生问题给出对策和办法 。每场应试时间为三天两夜 , 农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分别为三场的起始日 。考试当天一早 , 考生需带一只内装笔墨、食品、卧具的考篮到贡院外按府县顺序听候唱名入场 , 入场时要严格搜身 , 防止夹带小抄 。考生入场完毕就要关门落锁叫做“锁院贡试” , 自此门口有官兵站岗 , 望楼有官兵瞭望 , 高墙内外有官兵巡逻 , 二进院落里的监考官员也全部动员了起来 , 整个贡院进入了戒备森严的临考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