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二 )


乡试结束后 , 接下来有一个月的等待揭榜时间 。这期间 , 考生们寝食不安如坐针毡 ,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度日如年的月把时光 , 便把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榜棚街 。
榜棚街是省府前街南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 , 如今这条街还在、名没变 , 只是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豪华的路灯、清凉的绿荫与它昔日的面貌完全不同 。当年它很小很旧 , 长不足百米 , 宽只有一丈 , 路面坑坑洼洼 , 两旁是低矮的平房 。榜棚街之所以出名 , 因为它是官府搭棚发布乡试榜文的地方 , 榜棚街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从老照片可以看到 , 当年的榜棚街北头有一座过街楼 , 榜棚就在楼的下面 , 棚前按了一道栅拦门 , 到发榜时用它把看榜人隔开 , 防止棚子被人流挤坏 。
说到发榜的场面 , 还要先说说阅卷 。可能有人并不清楚 , 阅考官批阅的并不是原始卷 , 而是誊录官用朱笔誊录的“朱卷” , 考生用墨笔答写的“墨卷”是不能与阅考官见面的 。全部考卷判阅完毕 , 主考先将取中的考卷号列出草榜 , 发榜的前一天午后把所有考官召集到一起 , 再取出中榜者的墨卷和朱卷逐一核对 , 准确无误后才能拆除弥封、露出姓名、填写正榜 。有意思的是 , 写正榜时前五名要放到最后 , 而且要倒着写 , 即从第五写到第一 。前五名俗称“五魁” , 头名称解元 , 第二称亚元 , 三至五名叫经魁 。考官们一直要忙活到半夜 , 但一个个没有困意且很兴奋 , 他们所在的贡院至公堂内红烛高照 , 欢声笑语 , 这就是人们经常能从古书里看到的“闹五魁”的场面 。天放亮时 , 主考将写好的榜文置于特制的黄稠亭内 , 由轿夫抬着 , 兵丁护卫 , 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前呼后拥地送到榜棚街 。再看此时的榜棚街及周围的院西大街(现泉城路)、布政司街(现省府前街)一带万头攒动 , 人山人海 , 狭窄的小巷塞得水泄不通 , 人流涌向榜棚 , 瞪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搜寻着自己的名字 , 中榜者欣喜若狂 , 落榜者失魂落魄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榜之后 , 新科举人们可谓脱胎换骨一步登天 , 布政司为他们准备好了顶戴衣冠 , 意味着从此他们跳出了农门步于了仕途;仪仗队鼓乐齐鸣上门报喜 , 还送上20两白银悬挂匾牌、竖立旗杆 , 让他们尽显金榜题名的荣耀;巡抚衙门为他们大摆“鹿鸣宴” , 拜师谢恩互认同年 , 从此官场上又多了一个利益群体......
可叹的是 , 像这样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 , 榜棚街上多数看榜的学子都在落泪 。据史料显示 , 清朝时朝廷分给各省的乡试录取指标是极其有限的 , 山东每次的名额是69人 , 外加副榜12人 。副榜什么意思?它仅仅是一种荣誉 , 意思你考得不错 , 予以精神鼓励 , 却不享受正榜考生的实惠 , 拿不到入仕为官的资格 。试想一下 , 济南贡院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都在万名左右 , 苦等三年才有这么一次 , 这百里、千里挑一的竞争该有多么激烈!难怪范进中举竟能喜极而疯 , 看过这残酷的考试场面 , 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奇怪 。
当然 , 世上的事情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 延续了600多年的济南贡院对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一个积极地促进 , 榜棚街在悲喜之中也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用人才 。据史料统计 , 600年间济南贡院共举行过200多次乡试 , 在榜棚街张榜录取了近20000名举人 , 其中进京考中进士的就有4000多人 , 包括20名进入三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名臣毛纪、傅以渐、杜受田、窦光鼎、刘统勋、刘墉、卢荫溥、孙玉庭、孙毓汶、曹鸿勋 , 著名学者边贡、于慎行、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王懿荣等 , 都是从济南贡院考出去的山东名人 。
斗移星转 , 流年似水 。如今的贡院已不复存在 , 榜棚街也没了旧时模样 , 但它们在济南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很重的分量 , 不管贡院有无、街巷乍变 , 人们只要看到“济南贡院”和“榜棚街”这几个大字 , 就不会忘掉这段历史 , 即使昔日的大喜大悲 , 也化作了值得回味的故事 。(图片选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