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 二 )


『』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宋边境战事连年发生
并且军中将士的待遇较低 , 他们既时刻面临征战的苦境和死亡的威胁 , 又得不到朝廷的抚恤 , 于是家乡亲人对戍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 , 就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北宋词人贺铸的《古捣练子》(五首) , 便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夜捣衣》
收锦字 , 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 。
马上少年今健否 , 过瓜时节雁南归 。
《杵声齐》
砧面莹 , 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
寄到玉关应万里 , 戍人犹在玉关西 。
《夜如年》
斜月下, 北风前, 万杵千砧捣欲穿 。
不为捣衣勤不睡 , 破除今夜夜如年 。
《剪征袍》
抛练杵 , 停窗纱 , 巧剪征袍斗出花 。
想见陇头长戍客 , 授衣时节也思家 。
《望书归》
边堠远 , 置邮稀 , 附与征衣衬铁衣 。
连夜不妨频梦见 , 过年惟望得书归 。
这五首词虽各自成篇, 但都是以捣衣为中心 , 写闺中少妇思念远戍边地的亲人 。主题一致 , 内容前后连贯 。因此 , 也可作为组词来理解 。每首词的前三句叙写人物的具体活动 , 抒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 ,后两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 直接抒情 , 点明主题 。
『』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代女子捣衣图
【『』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夜如年》中前三句写思妇在“斜月下, 北风前”彻夜地捣衣的情况 。后两句揭示闺中思妇的心理活动 , 她想借捣衣来消磨这漫漫长夜, 消除那度日如年的痛苦 。全词在清冷的夜景中, 通过阵阵的捣衣声, 表现了女主人公凄切的思念之情 。读后不禁对征人思妇的不幸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 。北宋边塞词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
北宋边塞词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 , 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 , 突破“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 。
北宋立国至仁宗朝 , 社会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 。晏殊 、欧阳修等北宋文臣大多过着高官厚禄的优裕生活 , 他们倚声填词都承袭花间、南唐以来“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 , 词作的题材内容相对狭窄 , 不外乎相思、闲愁、饮宴、伤春 。
『』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平乐》剧照:北宋仁宗时期 , 社会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
“宰相词人”晏殊的《珠玉词》 , 一部分反映士大夫文人以饮宴诗酒为乐的闲适生活;另一部分词则摹写时光流逝和离愁别绪, 他们的词以从容自在为基调 , 追求富贵气派和雅人风度 。参看我之前的文章:
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 , 他的词作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 以范仲淹《渔家傲》词为典范的北宋边塞词作却从题材内容上突破了士大夫文人闲适生活的情趣, 把反映边塞生活的内容引入词中, 把反映征夫思妇的疾苦写入词内 , 形成苍凉悲壮的词风 , 突破“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 , 也当得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赞誉 。
另一方面 , 北宋边塞词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
世人论词, 多以宋词的开拓与革新归于苏轼 , 并有“苏辛”豪放词派的统称 。特别是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 使人登高望远, 举手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这段话点出苏轼在填词方面开拓新境之功,是很中肯的 。但是范仲淹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先走了一步 , 成为后者追求的风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