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避谈的诗与远方,或许就是缓解焦虑的解药
高晓松避谈的“诗与远方” , 或许就是缓解焦虑的解药新京报现代社会有着精准的时间刻度 , 但疫情打乱了这一切 , 焦虑是普遍存在的 , 没有谁能提供“标准答案” 。 有时看似虚无缥缈的“诗与远方” , 反而能给予你力量 。
▲武大学生“磊磊学长”的困惑 。文 | 张丰高晓松给一位叫“磊磊学长”的武大学子“回信”了 。 不管他怎么自嘲和掩饰 , 这都有点像人生导师给年轻人指点迷津的感觉 。微博用户“高晓松” , 关注的人只有10个 , 而粉丝则有4520万 , 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口 , 话语权会赋予他的点拨以“分量” 。这位“磊磊学长”是一个苦闷的武汉大学大四学生 。 武汉、大四 , 这两个词在今年有着特别的含义 。 到目前为止 , 马上就到五一假期 , 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 心中不免焦虑 。 但“这封信”引起了高晓松和一众大V、名人的注意 , 也算是个小小的安慰了 。“磊磊学长”苦闷的问题是:高晓松当然有资格谈“诗与远方” , 但是像我这样的 , 工作还没着落 , 也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 , 去超市买点东西都要靠购物券 , 我们哪有资格谈诗与远方?这个看法可能是错的 , 谈“诗与远方”不需要某种资格 , 也不是成功人士的专利 , 或者恰恰相反 , 这个词组表达的只是对梦想的憧憬 , 而并非梦想的实现 。现在的高晓松 , 可能是“成功人士”了 , 但“诗与远方”离他同样很远 。 一个小细节是 , 他的回信中还不忘给自家公司打广告 , 这就离“诗与远方”有点远了 。“磊磊学长”的信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 其实是表达了这届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困惑 。 往年这个时候 , 一部分毕业生已经考研成功 , 剩下的大部分都找到了工作 。 五一假期 , 也成为年轻人难得的出游机会 。 而现在 , 考研党们还没着落 , 很多大学会扩招 , 但复试还没完成 , 心还悬着;那些打定主意就业的 , 则面临着更多困难 。 从任何意义上讲 , 这都是“特殊的一届” 。当然 , 有这种感受的可不止大学毕业生 , 全球范围内 , 几十亿人都多少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 大家遭遇的 , 其实是一个共同的命题:疫情造成了个人生活的某种中断和转折 , 个人该如何理解、消化和解决当前的困境?应届毕业生的特别之处在于 , 他们本来就处在一个变化的节点 。 从学校到社会、从读书到工作 , 这自然是人生大事 。 现在又面临着疫情的影响 , 在“变化”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 。
▲高晓松的回信部分截图 。现代社会 ,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着精准的时间刻度 , 而疫情却打乱了全球的生物钟 。 在这个时候 , 人有不安和困惑都是正常的 , 没有谁能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 高晓松也不可能帮一个大学生安排工作 , 即便是出于善心 , 也解决不了几个人的就业 。我倒认为 ,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 或许答案就藏在“诗与远方”之中 。 虽然“磊磊学长”和高晓松本人都对“诗与远方”表达了怀疑 , 但如果暂时遇到了瓶颈 , 或许可以换个频道想象一下美好的事物 , 多读点书、多去看看疫后重生的武汉 , 或许在舒缓压力的同时 , 也能发现新的方向 。最近几年 , 在网络舆论中 , “诗与远方”被嘲笑得厉害 。 谈理想、诗歌、远方 , 而不是谈房价、汽车、盈利模式 , 多半会被认为不切实际而被人鄙视 。 有多少年轻人在咖啡馆里谈着盈利模式 , 但实际上却是某款消费贷的受害者 。有一点高晓松说得没错 , “你有大把青春韶华” , 他可能真有点羡慕那位“磊磊学长”的年轻 。 其实 , “诗与远方”只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感觉 , 它不是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 , 而是在扎实生活中寻找意义;它不是一心奔向所谓的财务自由 , 而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 , 都有一颗“年轻而不安分的心” 。高晓松声称自己到了大企业才有了稳定的踏实感 , 但如果马云当初追求的也是这种安稳 , 他可能就会一直当英语老师 , 也就没有了高晓松现在的安定 。眼前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 , 但是你如何挺过眼前这段时间 , 可能决定你本人“后疫情时代”的走势 。 “年轻”不是问题 , 而是“答案” 。□张丰(媒体人)
推荐阅读
- 生活的苟且没有诗与远方
- 6亿人月入1千,总理谈的几件事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 女硕士辞职转行当保姆 说好的诗和远方呢?
- 关于生活方式
- 一个人的旅行,和一个人的纪录片
- 高晓松:民国女神们最后的结局
- 道德经学休也
- 广发前基金经理的秘密:为了远方女同学
-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方城县杨集镇:有机红香杏 醉了远方客
-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