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战场新景观,这个勤务保障营如何应对新挑战( 二 )


这件事 , 让肖朝阳有点“小得意”——老班长汪利江能够在专业上如此信任他 , 说明自己这2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
2年前 , 肖朝阳到修理一连当连长 , 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专业能力不够 。
“连里骨干们讨论专业训练 , 我有时连话都插不上 。”肖朝阳说 , “外行咋能指导内行?”
强烈的本领恐慌 , 让肖朝阳迅速行动起来 , 什么专业不会就学什么专业 , 什么是短板就补什么 。
可翻开连队专业编制表一看 , 他刚坚定的信心又动摇了:“全连12个大专业、16个工种 , 这咋学?”
在肖朝阳叫苦不迭的时候 , 修理二连连长王玉鹏遇到的挑战更大 。他需要面对的是几十个方向完全不同的修理专业 。
专业多、杂、深 , 干部如何带训组训?这个问题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勤务保障营各级干部的头疼事 。况且 , 如此复杂的专业训练情况 , 全旅找不到第二家 , 根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
为此 , 该营营党委多次组织召开专题议训会 , 研究解决办法 。在专题议训会上 , 他们特意邀请“汽修能手”李周全、装甲维修技师王宏涛等各专业技术骨干参加 。经过多方探讨 , 营党委决定 , 让干部与士官技术骨干互帮互学 , 并为每名干部制订学习任务清单 。
“不学不行 , 全学也不行——专业太多太杂了 , 干部精力根本不够用 。”该营营长杨增告诉采访人员 , 在学专业过程中 , 他们引导营里干部突出重点专业深入学、兼顾小专业了解学 。
作为一支全新的保障力量 , 勤务保障营的建设自始至终都在该旅首长机关的具体指导和帮建下进行 。
在该旅“学理论、熟装备”活动中 , 勤务保障营得到了旅卫生科、装备维修科、弹药科等众多科室的直接指导培训 。旅党委最大限度确保勤务保障营的干部任职配属专业对口 , 并常态组织勤务保障营干部开展“营里小培训、机关大培训”活动 ,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足够的“养分” 。
随即 , 该旅勤务保障营掀起了干部专业大练兵的热潮 ,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年初 , 在该旅组织的分队军官主战装备操作比武中 , 勤务保障营的干部技压群雄 , 夺得了第一名 。
如今 , 在训练场 , 面对初学的修理工 , 修理一连连长肖朝阳自信地讲述自己的领悟:“装备修理跟医生治病一样 。医生是给人治病 , 我们是给装备治‘病’……”
二问:“独苗”专业训练困难重重 , 如何“破土发芽”?
每当部队正常展开训练时 , 勤务保障营训练场的角落里 , 总有零零散散的几支队伍 , 被“隔离”在热火朝天的训练氛围之外 。
这些队伍 , 就是营长杨增所说的“独苗”专业 。
“这些专业编制岗位只有几个人 , 有的甚至就一个人 。”对照办公桌上的那份营专业编制表 , 杨增向采访人员介绍 。
实际上 , 这些小专业组训的最大困难不在于人太少 , 而在于目前旅里处于无教案、无教练员、无装备的“三无”困境 。
营长的话在修理二连连长王玉鹏那里得到了印证 。修理二连的“独苗”专业数量居全营之最 。王玉鹏坦言 , 连里有好几个专业长期无法“开工” , 像无人机修理技师周潜每天训练“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自己备课、自己训练……
“这些专业大多都是改革之后新增的 , 我们完全没有基础 。”王玉鹏介绍 , “独苗”专业大多是新型保障力量 , 涉及到光电、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 , 基层部队目前既没有这类人才储备 , 也不具备培养这类人才的条件 。
“独苗”专业人很少 , 但这些人对于战斗力建设必不可少 。营长杨增心里很清楚这些新型保障力量的重要性 , “困难再多也要想办法解决” 。
外送学习是目前“独苗”专业常用的培养方法 。近2年来 , 勤务保障营每年被外送学习的官兵 , 数量居全旅之首 。这无形中已经成为该营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 。
“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火力’要集中 , ‘种子’很重要 。”杨增指出 , “独苗”专业有其特殊性 , 大多是技术密集型岗位 , 人才培养周期长、文化知识水平要求高 , 很多专业课程甚至达到了大学本科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