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二 )


「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文章图片
新世纪以来 , 由于“二王”书风的兴起 , 人们习惯于追求书写的纯粹 , 似乎学其他书风都不叫精粹 。 “二王”书风是当代深入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 , 在前几届国展上 , 不少作者因此斩获奖项 , 于是 , 深入“二王”蔚然成风 。 那是特殊时期 , 是当今书法坚持传统的必经过程 , 更是国展对坚守和引领 , 但不是目的 。 当人们已经把“二王”作为书写的一项基本技能并成熟应用时 , 无论何等纯粹的“二王”书风 , 怎么也不是我们今天书写的终极 , 对“二王”的深入 , 使我们拓宽了审美空间 , 它不仅是帖学的高端 , 更是书写技能的集大成者 。 但无论怎样 , “二王”不属于我们 , 我们学“二王” , 不仅要掌握和理解这一套书写程序和审美品性 , 更要站在艺术的高度来看待“二王” , 自由对“二王”进行再度的加工或深加工 , 站在自身角度哲理性取舍 , 坚守“宁做我”、不重复的艺术品格 , “二王”的魔盒才能真正打开 , 为我所用 , 那种对“二王”的描摹或集字的时代可以休矣 。 同样 , 我们学张旭、怀素或明清调进行投稿 , 也不能模拟 , 而应再度、深度进行化合 , 逐步进入取古人笔意 , 写心中形体的自我书写中来 。
「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文章图片
【「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长期拟作的危害是很少或根本不去触碰自我心灵的真实 。 古人讲“书如其人”正是书法成为艺术所坚守的底线 , 它忌匠气 , 尚理趣 , 挥洒才情 , 是个性生命的律动 , 洋溢着独特的个性生机故而文质相彰 , 气韵生动 。 今天 , 不少作者对书法之所以归类艺术的本质缺少深刻理解 。 经典古帖所反映的气息是先贤们独特时期的个性写照 , 字形更是一时的偶然天成 。 这种气息和字形与我们今天生活的现状或个体文化结构 , 相距甚大 。 学习经典是在理解并再现古迹的基础上 , 深刻把握它的审美特性 , 如何为我所用 , 而不是“搬运” , 对古人字形生成的内在规律进行把握 , 作为自我书写的认知 , 而不是照搬字形 , 我们国展也不应是大伙穿着古代各时期道袍招摇于展厅的“集市” 。 我们需要有真实个体的思想传达 , 反映当今生活思想意趣的个性化呈现 。 本次国展 , 这种所谓的拟作很少有上展览的 , 但还是有一些学当代名家风格的作品侥幸闯关 。
「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文章图片
陈海良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文学博士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 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本科专业 , 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书法实践与理论方向博士专业 , 并获博士学位 。 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家” 。 2010年被《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等评为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 被评为“中国书法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 , 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国展”评委 。
文末点亮在看 , 让更多人看到吧!
—《END》—
声明|图文来源网络 , 旨在分享传播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 , 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立场 。 文章无从查证作者 ,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
兼毫毛笔5支套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