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法纯是个人喜好,不存在对错,好拙好巧


新书法纯是个人喜好,不存在对错,好拙好巧
文章图片
001
清是出现杰出书法家最多的朝代 , 清初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 , 中期有金农、刘墉、伊秉绶、邓石如 , 晚期有何绍基、赵之谦、蒲华 。 而吴昌硕、康有为介于清与民国之间 , 严格说这两位的灿烂成就在民国 。 应该是民国书家 。 清代的书家个个都有强烈的与他人绝不混同的个人风格面目 。 因此从风格和人数来说 , 都是书法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 , 完全没有因时代较近而菲薄的理由 。
什么是大家?贡献给艺术史的形象要有创造的力度和审美的厚度 。 至于影响力因时而异 , 不是定成就的主要因素 。 但我们往往以之藏否人物 , 是很有偏颇的 。 举个例子 , 王献之 , 人们以耳相传 , 奉为亚圣 , 而他的作品流传少得可怜 , 《鸭头丸帖》几与其父无异 。 今天还尊奉他 , 就很滑稽了 。 再一个赵孟頫 , 个人风格不够独特 , 品质甜熟 , 虽然精到有度 , 但毕竟是影响力超过了创造力 。 人们常说时间对人物的淘洗很公正 , 其实 , 时间对未造成影响的人物很苛刻 , 对已成影响的人物多半就比较宽容了 。
清代书法大家被公认的不少 。 而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以下几位 。 王铎、傅山不用说 , 八大山人向以画得名 。 他的书作被广泛认可几乎是当代的事情 , 八大书法的字形和线形都有极高的辨识度 , 其蕴含的审美也超凡脱俗 。 字形和线形有高的辨识度是衡量创造性的标杆 。 因此 , 像金农、邓石如、伊秉绶、刘墉、何绍基、赵之谦和蒲华这样的书家都是达到大家水准的 。 其中多已被公众认可但也有未被重视的 , 如蒲华 , 他活的时候潦倒不受人眼 , 至今也归属另类 。 但他的艺术造诣摆着 , 而落拓不羁带着玩世和邋遢的韵调在审美领域的确是够味的 。
总之 , 清代的书法以风格面目突出 , 个性独特的创造力著称 。 其小字逊于二王经典 , 但大字能力显著 。 其总体审美趋奇猎怪与晋唐之大气度比较确有不堪 , 但求变的探索之心可喜 。
新书法纯是个人喜好,不存在对错,好拙好巧
文章图片
002
帖学向来讲究传承 , 将笔法有意无意地神秘化 , 帖学的优势是精致 , 学习者将功夫全用于点画摹仿上 。 碑学讲究字构 , 优势是字形富有变化 , 而点画的线形有自主的空间 。 此外碑宜于写大字 , 帖宜于写小字 。 而决定碑与帖产生重大区别的原因是学书者的人才素质起作用的 。 怎么说?一般写帖的书者多属守成型 , 写碑的多属开拓型 , 换句话说 , 帖学书风更能招引守成型的人才 , 而碑学书风则为开拓型人才所喜欢 。 这与高中生选择理科和文科的现象相似 。 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 , 一般都以理智来决定 , 当理智未明确的时候 , 人们则相信感觉 。 作为帖的一方 , 所有的条件都指向缜密 , 而碑的一方则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 因此人才会依着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 当许多杰出的人才选边站之后 , 更促使两大书风加大了区别度 , 这应该是事实 。
新书法纯是个人喜好,不存在对错,好拙好巧
文章图片
003
好拙好巧 , 纯是个人喜好 , 不存在对错 。 事实上所有拙的形态都有巧的协调 , 拙与巧是相互相生的 , 只是比例的问题 。 我所恶的是“小巧” , 小巧的形态有雕饰、纤巧、巧做 , 摆弄等 。 但具体到形态 , 你以为摆弄的 , 我觉得是灵动 , 用语言很难说得准确 。
清代书家曾熙说得很明白“拙由天性 , 巧从机发 。 六朝人不及两汉之拙 , 故其巧亦不及 。 从拙处得巧 , 毋从巧用巧也 。 ”用明白的话说 , 拙是厚实的代称 , 巧是灵动的代称 。 碑字以拙为主调 , 巧为辅助 。 帖字以灵动为主调 , 拙为辅助 。 具体到法帖 , 我以为王羲之手札巧多于拙 , 《兰亭序》则对半开 。 颜真卿拙多于巧 , 而苏、黄、米应是对半开的 。 可以说凡经典法书都是拙巧平衡型的 , 这也体现着中庸的哲理 。 如果是压倒性的偏颇 , 九巧一拙的则不能看 , 九拙一巧的如徐生翁 , 就不免被人诟病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