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堂」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点此选购文房四宝铜印章
文章图片
正文如下:
十二届国展评委陈海良:
艺术不是模仿 ,
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文章图片
近十年来 , 展品备受形式主义困扰 , 拼贴占多 , 经多年引导 , 本次展品的图式有了较大转向:整纸多 , 大字多 。 尽管小字拼贴现象还有 , 但一般能做到字形大小、纸张色彩及笔墨发挥之间达到较为合理的视觉平和 。 可见 , 作者胆子越来越大了 , 表现欲望明显提升 , 草书“尚情”功能有了不小的释放 , 这对草书创作是极为有利的 。 然随着字形放大、点画加粗、笔墨运用、通篇建构及风格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改变 , 出现的宿弊被不断放大 , “新病”也应时而生 。
文章图片
十二届国展评委作品——陈海良草书
由于学草资源匮乏 , 一般作者只能在“明清调”“颠素”“二王草”及章草等经典中徘徊 , 不然就学当代名家 。 这是当今草书创作明显的风格取向 。 不过 , 近五年来 , 一向不被主张学习的山谷草书备受青睐 。 但无论哪种腔调 , 都未脱胎换骨 , 非胸中之草 。 我们一再坚持“坚守传统 , 鼓励创新” , 并不是因袭陈调;学当今名家也是通向自我书写的可寻路径 , 但需要消化 , 应二次、再次 , 或多次的创作拔高 , 须有自我净化的扬弃过程 。 艺术创作需要一个真诚的情怀 , 它是真实的 , 来不得半点伪饰 , 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 草书最能抒发自我灵性 , 是通神、通心之体 。 韩愈讲张旭不治他技 , “喜怒窘穷 ,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 。 有动于心 , 必于草书焉发之 。 ”说明草书过程心无旁骛 , 专心一书 , 不苟合 , 忌做作 , 更无草率之意 。
文章图片
什么是抄袭?在此作一解读 。 低级的是:亦步亦趋 , 集字 , 对上下文气息稍作简单梳理 , 几无新意 。 但只要作者临摹功夫扎实 , 如此习作在点画、笔墨上不是相当有内容的 。 高级的是:字形都能找到源头 , 古人的一些精彩引带 , 对古人笔墨意趣有着相当的理解 , 足以迷倒一般书者及一些“尚古派”评委 , 此类作品可称之为拟作 。 最高级的是:几乎看不到古人字形的原型 , 引带、组合等点画的起伏范围一般频动在某一风格之下 , 了无新象 , 这是一种对气息、风格的模仿 , 是超级模仿秀 , 常以学古纯粹为标榜 , 盅惑俗流 。 当然 , 这也包括对当代名家的仿效 。
文章图片
由此 , 细审参展的作品 , 无论哪种书体 , 大部分有抄袭之嫌 。 比如草书的抄袭之风 。 首先是学时调 。 近年来 , 各类课程班的开设 , 大量学员一睹了名家风采 , 从中学到了相关技能 , 增长了见识 , 也拓宽了书法文化视野 。 这是新时代书法教育发展的特色和见证 , 是值得肯定的 。 但大量学员毕竟学书时间短 , 知识面窄 , 难有独立主见 , 只能在老师的系统里摸索 。 从学习书法的阶段性成果来考察 , 是必要的 , 通过数年的学习能充分把握老师的一整套技能和审美意趣 , 并可以相对自由地书写 , 是很大的进步 。 但对有一定创作高度的国展竞技场 , 这显然不够 。 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国展中尚有机会的话 , 随着评审要求的提高 , 若创作定位还停留在模拟层面 , 这与不断提高的书法创作审美要求和艺术品性的强调 , 是不相适应的 。 当然 , 导师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极大的 , 由于教育经验及自身创作理念的偏失 , 有些导师以为写得与自己或古帖一样就是创作 , 这是对创作的误读 。 更有甚者 , 写得一手颜真卿《勤礼碑》投稿是不能接受的 , 但写得一手“二王”投稿就心安理得 , 这同样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 艺术不是模仿 。
推荐阅读
- 一人笔记怎么才能让年轻人喜欢书法?,《书法问集》674、网络社会的今天
- 书法课只是草字而已!后悔没看张芝这句话,练了多年的草书竟然不是草书
- 二小书法我是“键盘侠”和“喷子”们的祖师爷!
- 天华书法什么是书法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
- 新书法纯是个人喜好,不存在对错,好拙好巧
- 中国书法但一字难倒英雄,米芾《论草书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 野史大学堂让曹操吃哑巴亏,让诸葛亮无路可退,刘备情商“爆表”的4次
- 书法国画一幅画穿越三个空间,1100年无人能懂,故宫最“烧脑”的画
- 书法国画到底谁说了算?,书画润格多少
- 书法入门教程书法老师:书法入门从《颜勤礼碑》开始是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