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种化繁为简的内容梳理与生产逻辑


本文适合运营从业者阅读 , 特别是有一定内容运营经验的朋友 。 读完后你会得到以下收获:一个逻辑、三种用途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种化繁为简的内容梳理与生产逻辑
本文插图

文章框架逻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种化繁为简的内容梳理与生产逻辑
本文插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种化繁为简的内容梳理与生产逻辑】

01 从「基础内容」到「衍生内容」的逻辑
我们对金融市场上「基础金融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的概念进行类比和迁移 , 因此有了「基础内容」和「衍生内容」的说法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种化繁为简的内容梳理与生产逻辑
本文插图

我们不需要刻意理解上图的金融产品是什么 , 只需要知道以下两点:一个逻辑:几类简单的「基础金融资产」派生出种类丰富的「金融衍生品」 。 一种变化:「派生」的方式可以非常多样化 , 多种方式甚至可以叠加 。
我们将这种逻辑和概念迁移到内容领域 , 并且相信以下两点:平台纷繁复杂的内容背后 , 存在一种或几种「基础内容」 , 是它们不断派生出「衍生内容」 , 也就是我们每天做的各类内容 。 「基础内容」到「衍生内容」的这种「派生」具有乘数效应 。 「基础内容」的增加、「派生」方式的丰富 , 都可能会带来平台内容数量的倍增 。
以豆瓣读书为例 。
豆瓣读书是豆瓣网站最主要的模块 , 主体内容是「书评」 , 背后高频出现的那个基础内容就是「图书」 。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书出版 , 豆瓣读书平台的内容增量大概就等于“新出版图书数量×系数” 。 公式虽然粗糙 , 但这个平台的内容量级基本就这么大 。
豆瓣如果想大幅增加内容数量 , 要么增加背后的「基础内容」数量 , 也就是除了做图书评论 , 还可以做什么评论;要么丰富「派生」的方式 , 也就扩大了上面公式中的系数 , 一本书除了评论还可以做什么 。 这两种方式 , 都有可能给平台内容数量带来成倍的增加 。
前者 , 比如引入「电影」、「音乐」作为基础内容;后者 , 比如细分平台内容形态为「短评」、「书评」和「笔记」 , 使得一本书的衍生内容多样化了 。
在豆瓣 , 这种逻辑非常清晰 , 但在其它平台却未必这么明显 。
从「基础内容」到「衍生内容」的逻辑 , 把内容至少划分两个层次 , 是区别于根据内容主题分类方式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 这样思考问题 , 我们不再受困于纷繁复杂的内容表象 , 「基础内容」给了我们一个基准 , 能够让平台内容结构更加清晰、能够让平台内容输出节奏更加平稳、能够找到让平台内容倍增的方法 。
02 基础内容:内容背后的内容
根据前面豆瓣的例子 , 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内容一定是某种简单、成熟、外界源源不断出现的内容形态 。 比如图书、电影、电视剧、音乐、杂志、论文、软件、新闻 。
最纯粹的基础内容形态可能很少 , 但我们的条件还可以放松一些 , 只要满足「简单」、「成熟」、「外界源源不断产生」三个特征的 , 都算进来 。
比如 , 名人观点、周期性发布的电子产品、成熟平台的文章、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热门综艺节目等等 。
我们可以看到 , 其实没有严格的标准来确定 , 哪些内容是我们平台的基础内容 。 没有定量标准的东西 , 就需要几条定性的原则来辅助判断 ,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它是一种简单、成熟的内容形态;不用我们自己努力 , 它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它的出现 , 能够让我们平台上出现大量相关内容 。
确定好基础内容后 , 我们会发现 , 基础内容如果增加一个类别 , 衍生内容会以倍数的方式增加 。 比如豆瓣最开始只评价图书 , 后来增加了电影评价 , 衍生内容带来了一次倍增 。 所以 , 如果能扩展一类典型的基础内容 , 对平台内容数量的提升是有巨大的乘数效应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