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美“逆行者”是怎样炼成的 疫情引发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发生以后 , 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 , 成为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 这也点燃了青年学生的学医热情 。 这次疫情为医学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有志从医的人需具备哪些素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什么?权威专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
医学人才在规模和结构上有缺口
在这次疫情中 , 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 竭尽全力共同遏制疫情蔓延 , 这些“逆行者”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赞扬 , 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
近日 ,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翟双庆、焦楠等人撰文指出 , 本次疫情暴露出医护人员存在着“规模和结构上的人员缺口问题” 。 文章将经合组织(OECD)2017年统计的中国及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执业医师数量进行对比 , 根据统计推断出 , “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 , 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 。 ”该文同时还指出 , 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 对医学与医学教育必将产生大量需求 。
“在面对突发疫情时 , 不仅暴露出临床与护理的人才短缺 , 公共卫生与预防学医专业、以及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缺口更加严重 。 ”翟双庆等人认为 , 医学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也特别突出 。 他们分析原因时指出 , 除了公共卫生处于用时急、不用闲的状态 , 致使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之外 , 在招生中也体现出一些不合理现象 , 如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 , 报考人数多 , 分数也高 。 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弱 , 造成公共卫生等其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 , 专业设置数也相对少 。
对此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长马超也进行过深入分析 。 马超指出 , 这次疫情凸显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 主要体现在缺乏优秀医学人才 , 其中既包括临床医学人才 , 也包括从事药物研发、器械研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 从教育层面来看 , 仍需高校医学专业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力度 , 并且要在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 , 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卓越人才 。
医学院校须加强防疫知识培训
在分析疫情启示时 , 马超指出 , 医生公共卫生知识相对欠缺 , 也是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凸显的问题 。 “从这次疫情来看 , 前期有很多医院的医生被感染 , 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一些医生公共卫生和防疫知识相对不足 , 也反映了学校在相关知识培养上的不足 。 ”
翟双庆等人也持有与马超同样的看法 。 他们认为 , 疫情突发的情况下 , 不仅显露了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 , 同时更暴露出部分医护人员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 应急处理等相关能力较弱 。 事实上 , 不少专家都有类似的看法 , 他们普遍认为 , 我国社会民众包括医护专业人员 , 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 普遍存在着意识不强、科普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
“而医护人员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医学院校 , 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 , 无论临床医学、护理学还是中医学专业 ,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都很小 , 导致从人才培养环节 , 即出现了知识与能力体系的缺失 。 ”翟双庆、焦楠等人在文中也指出了医学院校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这一不足之处 。
在马超看来 , 弥补医护人员相关不足需要从医学院校开始 , 要有意识地加强所有学生公共卫生及传染病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 同时 ,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和培训制度 , 定期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
据悉 , 为完善公共卫生人才体系建设 , 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要 , 2020年 , 国家已经扩大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 , 并且以培养专业学位为主 , 在相关培养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