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亲人』疫情中丧失亲人,哀伤如何安放?( 二 )


病理性哀伤的症状与抑郁、焦虑等症状有重叠 , 共病率也比较高 , 需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得以缓解 。 有学者提出失去亲人后 , 可能有10%-15%的人会发展成为病理性哀伤 , 而对于失去孩子的成人而言 , 这个比例可能会是30%-50% 。 鉴于本次疫情中死亡事件的突发性 , 出现病理性哀伤的比例可能会有所增加 。
7点建议教你面对和处理哀伤
面对和处理哀伤是一个困难和复杂的过程 , 在这里我们从心理专业角度给出7点建议 , 希望能够帮助深陷其中的人们 。
1、接纳丧失后的脆弱反应
不管年龄大小、从事何种职业 , 不管性别、学识 , 在丧失亲人后 , 我们每个人都会表现得非常脆弱、无助 , 甚至会表现得不像平日的自己 。 比如 , 会乱发脾气、非常消沉、整日痛哭流涕等 。 无论这些反应多强烈、多不像自己 , 我们都要理解这些状态是居丧的正常反应 , 是情绪发泄的出口 , 是丧失的表达 , 一定要接纳这样脆弱的自己 , 允许自己有这样或那样不同于往日的状态出现 。 记住 , 丧失如果没有及时表达出来 , 会留下更大的伤痕 。
2、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复原
前面多次提到 , 哀伤是一个过程 。 因此 , 不要强求自己快速好起来 , 马上进入新的生活状态中 , 而是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去难过、思念、释放不良情绪 。 这个过程常常会反复 , 状态越来越好的人 , 突然某天触景生情 , 状态又变差了 。 这时不要苛责埋怨自己 , 觉得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 应该耐心地陪自己走过这段灰暗的日子 。
3、放下内疚和自责
亲人逝去 , 我们有悲伤、难过、不舍等情绪 , 还可能内疚和自责 , 认为如果我能做点什么 , 他/她可能不会死如果我能做点什么 , 那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常常使个体陷入自责和内疚中 , 甚至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亲人离去 , 在这种自我折磨中 , 会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 或者抑郁等 。 在本次疫情中 , 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己感染了病毒 , 然后传染给家人 , 最后家人离世的情况 , 从而使得个体内疚和自责的情绪更为严重 。 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和情绪 , 要告诉自己这并非是自己的错 , 许多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中 , 也可以听听家人、朋友的劝导 。 如仍然无法摆脱这些想法 , 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
为何我们会内疚自责呢?面对亲人的离开 , 不舍、无奈、无力、挫败和失控感很容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 当把责任归于自己时 , 通过只要我做了什么 , 就能改变现状的想法来获得掌控感 , 就会让自己没有那么强烈的无助感 。 所以 , 当大脑中出现这些怪罪自己的想法时 , 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断告诉自己 , 这些想法并非现实 , 只是我们的防御机制启动了 , 这样的话自责感就能减轻 。
4、寻求社会支持为情绪找个出口
亲人逝去后 , 很多人可能会回避与外人的沟通和交往 , 把自己封闭起来 。 尽管这个时期清静些好 , 但也不要彻底与他人断了联系 。 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自己走出哀伤的重要因素 , 可以与朋友、同事、同学等信任的人倾诉想法和感受 , 让情绪有一个出口 。 而且 , 有的人在居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想法 , 如觉得失去亲人后的生活了无意义等 , 当与人倾诉时往往能得到对方的反馈 , 帮助修正这些想法 , 进而改善情绪 。 如果碰巧对方也有过丧失亲人的经历 , 那么在交流中便可感受到共情 , 得到处理哀伤的经验 。
5、学会反思与成长
哀伤是痛苦的体验 , 丧失亲人可使人们质疑原有生活的意义感、价值感、亲密感、信任感等 。 然而 , 在跌入谷底最绝望痛苦之时 , 可能也是我们重新思考和升华生命意义之时 。 比如 , 我们不仅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 更意识到要好好保护自己 , 照顾自己;不仅看到了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 更意识到要过好每一天;不仅看到了亲人离去 , 更意识到要珍惜身边的人 , 更加和谐地相处、相爱;不仅看到了生命无常 , 更意识到不再纠结一些日常琐事 , 更豁达地为人处世等 。 要知道 , 在大痛之时 , 方有大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