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兴我家邦 专访院士李德仁( 三 )


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
问:您在德国攻读博士 , 只用两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 什么原因促使您毕业后立即回国?
李德仁:我是1982年前往原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的 , 1983年转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1985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 我还记得 , 当时是2月份答辩 , 2月25日回国 , 3月5日回到武汉测绘学院开始授课 , 我在海外就把教案写好了 。
在我看来 , 国家送我去留学 , 我一毕业就回来很正常 。 祖国是母亲 , 我们不能和母亲讲条件 , 这就像你不能回家看妈妈前先问 , 你给我吃什么、住什么房间 , 条件不好我不回家 。 我出国的时候是讲师 , 回来还是讲师 , 出国前住在哪个房子 , 回来还住那个房子 。 现在条件好了 , 但是千万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回国的条件 , 回国就是要报效祖国的 。 而且国家也有渠道资助科学研究 , 各种基金项目、重大专项计划 , 只要有本事就可以申请项目 , 可以有多种渠道成就自己 。
问:您后来有机会到瑞士任教 , 当时一年就可以赚够“这辈子的工资” , 为什么放弃了?
李德仁:1991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向我发出了担任客座教授的邀请 , 并提供给我6500瑞士法郎的月工资 , 那时候我在国内的工资只有几百块钱 , 但我只去了四个月就回来了 。 主要是担心国内的研究离开我没法继续进行 。
问:您的弟弟李德毅、堂弟李德群都是院士 , “一门三院士”的原因是什么?
李德仁:我认为这与从小接受的家风教育有很大关系 。 我们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书香门第 , 曾祖父李贞发曾写过一个80字的家训 , 挂在老家的厅堂上 。 其中第一句就是“爱我中华、兴我家邦” , 就是说一个中华儿女 ,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第一位的 。 还有一句是“孝德永彰” , 一个家庭要对内讲究孝 , 对外讲究德 。
不仅如此 , 家训还告诉我们要勤学苦读、修身养德、奉献社会等 , 包含了求学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 。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对人诚恳、关心邻里、助人为乐、忠厚守纪、努力学习、勤俭治家 。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 作为一个小学生 , 要找一个文盲家庭帮助扫盲 。 我母亲花钱买好扫盲教材 , 送到人家家里去 , 我下了学就去教一两个小时 。 1963年我毕业 , 母亲跟我说 , 你工作了 , 要养上大学的弟弟妹妹 。 当时每月挣55块钱 , 妹妹在南京大学 , 弟弟在南京工学院 , 我每月都要给他俩每人寄15块 , 自己留25块钱过日子 。 这些都留在了成长的记忆之中 。
问:如何看待家风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关系?
李德仁:家庭是最能塑造一个人精神的地方 , 家风是培养人的第一关 。 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 , 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做派 , 也就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 人从一出生就要接受家庭教育 ,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 家风家教可能随着时代变化要做一些补充和扩展 , 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 其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 这种优良传统必须传承下去 。
好的家风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 社会风气的好转正是由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来的 。 我们国家现在综合国力越来越强 ,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 这个时候 , 更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家风教育 , 守好家庭教育这一关 。
问:新时代传承良好家风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德仁:我个人理解 , 首先应当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自力更生 , 靠奋斗创造未来 , 取得人生价值 。 要告诉他们尽管现在条件很好 , 但是为了让未来更好 , 要有动力、奋发图强 , 启发他们的能动性 , 给他们打气 。 我在德国留学 , 观察到德国年轻夫妻都是自力更生 , 不跟家里要钱 , 两个人一起去建设家庭 。 我们中国人更应当如此 , 要坚持自信自强、自力更生 。
其次 , 要教育孩子坚持读书 。 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坚持读书 , 带着思索读书 , 在思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 。 从小加强这种家风教育 , 中国年轻人就会一代强于一代 ,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