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兴我家邦 专访院士李德仁( 二 )
中国的遥感技术这些年进步很大 。 汶川地震时 , 我们用了72小时才从外国同行那里拿到一张遥感图像 。 这一次两座医院的建设 , 我们当天8个小时内就获得了数据 。 从发展方向看 , 一个是提高智能化程度 , 另一个是提高响应速度 。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 , 空间分辨率达到0.5米 , 坐标的位置精度在亚米级 , 充分判断的周期小于5分钟 , 从拿到数据到服务用户小于1分钟 。 这种技术将来可以用于很多行业 。
让城市更聪明 , 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由之路
问: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 , 我们注意到 , 您在大学期间曾经到海南画地图 , 后来又下放到水泥厂劳动 , 这些经历对您今天的成就有什么影响?
李德仁:1959年 , 国家决定在海南岛种天然橡胶 。 因为橡胶长在坡度小于3度、水土不流失的地方 , 就把我们300名大学生拉去搞测绘 。 在海南岛干了10个月 , 做出300多幅地图 , 这段难得的经历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 让我们这批人不仅有理论也有实践 , 后来很多人都到全国各地测绘局成为了骨干 。
“文革”期间 , 我被下放到石家庄水泥厂 。 第一年下车间当工人 , 学会了如何生产水泥电线杆 。 后来厂长认为我是知识分子 , 就把我调到化验室当负责人 。 工作中 , 通过自学和实践 , 与北京建设院水泥所的同志一起研制“新型硫铝酸盐水泥系列”产品 , 这种水泥凝固后很快产生应力 , 强度很高 , 后来被用在唐山大地震抢险中 , 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 。
问:您真正开始全身心搞科研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起步时的情况怎样?
李德仁:1985年 , 我结束国外学习后回国 , 申请的第一个项目经费4万块钱 , 第二个项目也只用了8万块钱 , 一切都是干起来的 。 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 读书要努力 , 思索要努力 , 创新要努力 , 实践也要努力 。 读书、思索、创新、实践 , 达成目标不会一蹴而就 ,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
问:许多搞科研的人 , 都要面对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 , 您是如何处理的?
李德仁:人的一生要活出个人的价值 , 就必须为社会、国家作贡献 。 贡献或大或小 , 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 那是我们追求的 , 但首先要做一个有教育、有素质、有利于时代的人 , 这个很重要 。 国家要发挥人才作用 , 个人研究也要围绕国家的大目标进行 。 就像在这次抗疫中 , 很多医生护士冲在前线 , 他们的兴趣爱好可能不尽相同 , 但都选择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
问:3月2日 , 您进行公益直播 , 讲授“让未来城市更智慧”课程 , 为什么要专门做这样一个网络直播?
李德仁:这次主题为“智慧城市”的网络公益直播 , 最多有18万人同时在线 , 累计有36万多人听了这节课 。 在我看来 , 智慧城市是通过城市二维、三维的空间信息框架 ,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 , 实时采集人、车、物在空间中的动态数据 , 再通过城市的智慧大脑产生正确反馈 , 进而指挥城市运营 。
地球是一个物理空间 , 把地球上的东西数字化后放在网上去 , 就是数字地球 。 智慧地球则是数字地球加上物联网 , 它支持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参与和沟通 , 提供面向IP的新服务 。 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户外流媒体、数字家庭、车载娱乐信息及远程信息服务实现后 , 人类的智慧地球时代也就到来了 。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 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前景广阔 。 从现实城市、现实地球到数字城市、数字地球 , 再到智慧城市、智慧地球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 , 20多年的发展中 , 中国赶上了这个机会 , 有超越的速度和可能 。 进行直播 , 就是要告诉更多人 ,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 可以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
推荐阅读
- 央视总台记者专访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出手给香港生机 助其走出困局
- 镜头专访《中国医生》战疫版制片人:用真实镜头记录战疫中的“英雄亦凡人”
- 专访弘鼎基金合伙人李昆陵: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扶持中小企业
- 猕猴桃我家有个合作社(第一落点·小家看小康④)
- 我家有个合作社(第一落点·小家看小康④)
- 我家有个合作社(第一落点·小家看小康④)我家有个合作社(第一落点·小家看小康④)
- 专访养育届的“仙女教父”、游戏力理论创始人科恩: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 我家有个合作社:“85后”大学生回乡创业记
- 珠峰面对面丨专访珠峰高程测量队现场总指挥 揭秘珠峰测高背后故事
- 专访IMF总裁:预计今年超170国人均收入负增长,修复经济伤疤至关重要|《财经》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