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呼吸@“清醒无念”是人生的最优体验( 四 )
然而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 , 他们肯定对场上的局面有高度警觉 。 在有些瞬间 , 他们会让大脑非常高效地对场上的局面做出了分析 , 然后又很快把身体交给直觉去做动作 。
只不过 , 这种配合天衣无缝 , 你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切换 。
②体验自己的警觉
来自世界的信息很多 , 无意识始终在监察它们 。 一旦有与自己有关的特殊信息 , 直觉就会唤起意识来注意 。
例如 , 在鸡尾酒会嘈杂的人群中 , 你似乎听不到自己的谈话以外的各种噪音 , 然而如果噪音中提到了你的名字 , 你马上就会注意到 。 这就是直觉的警觉作用 。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 讲课有三个层次 。 一是念讲义 , 这不受欢迎;二是按自己的理解 , 消化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 成为一篇有血有肉的讲演;三是感受到听众的反应 , 边讲边考虑:这样讲下去有何不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讲法?据此随时调整 , 使演讲变得生动、活泼 , 更具启发性 。
在最后这个层次上 , 讲课有灵气 , 就是出现了警觉在高级层次上活动 。
③佛学的清醒无念
佛法中的清醒无念 , 就是清醒地察觉到当下的每件事 , 然而没有念头 。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 众生有“自然智”,这是禅宗顿悟的根据 。 因为有自然智 , 故才有无修而顿悟的可能 。 六祖慧能提出 , “无修之修”的方法应以“无念”为主 。
《坛经》说:“无念为宗 , 无相为体 , 无住为本”,实际关键在于“无念” 。 《坛经》又说:“善知识 , 于诸境上 , 心不染 , 曰无念 。 ”
关于无念 , 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一步说:“不作意即是无念” 。
“不作意”是唐代的白话 , 胡适曾引用如杜甫诗来解说其含义(见“菏泽大师神会传” , 《胡适佛学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8年):“隔户杨柳绿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 谁谓朝来不作意 , 狂风挽断最长条!”
狂风挽断了杨柳的最长条,谁能说是“不作意”呢?由此可见 , 作意就是“起心”,就是“打主意”,就是“存心要什么” 。 诗人杜甫说 , 春风起心爱上了那“恰似十五女儿腰”的杨柳条,所以早上一阵狂风就把那最长最苗条的一条折断了 。 由此可见 , “不作意”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追求 , 而是在用自然智做事 , 不刻意追求 。 所以“无念”是不刻意 。
无念并不是“心念尽除” , 因为自然智还在 。 若心念尽除 , 什么精神活动都没有 , 那么与昏沉或死亡无异 。
在《涅檠经》中 , 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 , 汝莫入甚深空定 。 何以故?大众钝故 。 ”神会解释说:“若入定 , 一切诸波罗蜜不知故 。 ”这就是“定时则无慧”的说法 , 这个“定”就是指“心念尽除”的空定 。
④唯识“自证分”
然而不刻意去想 , 又还清醒 , 这是何种精神活动呢?佛学唯识论是观心之学 , 它一层层地观察心识的真实相 , 用它的“四分说”给出了答案 。
【宇宙的呼吸@“清醒无念”是人生的最优体验】“相分”是外界客観事物在自己心识上所显示的相状 , 相应于无意识;
“见分”是心识的另一种功能 , 用来分别、证验外界客観的事物 , 对应于意识;
“自证分”为心识的证知作用 , 是心识的清醒的警觉功能 。
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 , 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 , 心识又去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 , 所以叫自证分 。
⑤内观禅法(Vipassana)
又称毗婆舍那禅法 , 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观察事物 。
当听到响声的时候,专注地听 。 初学者为了帮助自己专注 , 可以默念“听、听” , 以便让无意识来调动身心帮助自己专注地听 。
随着专注和定力的加深 , 会进入一种新状态 , 杂念不生 , 感觉到自己能够不与听觉搅合在一起 , 听觉可以不影响我 , 甚至消失 。
视觉、味觉、触觉、乃至思想念头 , 都可以这样 。 当专注地观察它们时 ,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能够与它们分开 , 你就是进入了心识的警觉功能 。
推荐阅读
- #小书仲#永远争不过天!,你
- 【好读】安住当下的呼吸,为为心灵上的突破做准备,无所事事
- 『过期宇宙』如初就太难了,和好容易
- 「她言十点」3本书治愈那些迷茫的人生
- 生活呆子■直指人心,顺其自然,好好做人!,10条宇宙法则
- 小小小蓝孩▲不如顺其自然!,与其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