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话历史#中学课文《最后一课》欺骗中国人感情?其实是你不懂都德( 三 )


如果说都德的《最后一课》有问题 , 那最大问题就在于它将语言的意义无限放大 。
其实 , 直到今天 , 法语在阿尔萨斯都不是主流 。
一百年前 , 也就是1910年 , 德国做了一个统计 , 当时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有183万人口 , 其中德语人口163万 , 法语人口20万 。
二战后 , 法国也曾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强硬推行法语政策 , 但按1970年统计数据 , 60%的当地人仍然使用德语 。
在饮食方面 , 阿尔萨斯菜的烹饪手法在法国也独树一帜 , 乡村的粗犷炖菜 , 尽量少用调料 , 突出食材原味 , 大量采用猪肉 , 都带着德国范儿 , 但又比德国菜精细 。
如果仅仅从语言或者生活习惯来界定阿尔萨斯地区 , 那么很难判断其民族认同 。 或者说 , 阿尔萨斯和洛林人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 , 本来就不能以统一的方式来划定 。
#孟话历史#中学课文《最后一课》欺骗中国人感情?其实是你不懂都德
文章图片
至于《最后一课》 , 它表达的也不仅仅是爱国情怀 。 都德在小说中痛心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失去 , 但作为普罗旺斯人 , 他却也曾加入反对法国控制普罗旺斯地区的运动中 。
【#孟话历史#中学课文《最后一课》欺骗中国人感情?其实是你不懂都德】换言之 , 他基于法兰西情怀去抗议德国人的占领行为 , 并不奇怪 , 但无论是他 , 还是同时代的法国人 , 爱国的基础是自由 。 他爱完整的法国 , 但也爱普罗旺斯的文化 , 不愿后者被法国的大一统文化所侵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