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话历史#中学课文《最后一课》欺骗中国人感情?其实是你不懂都德( 二 )
此后 , 双方又反复争夺这两个地区 。 一战后 , 法国强行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 , 二战时期 , 德国再度将之夺走 。 但作为二战失败国 , 德国战后又将之归还法国……
也正因为这段历史 , 所以有人认为 , 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 不是侵占 , 而是拿回自己家的东西 。
都德的时代 , 阿尔萨斯和洛林人讲的既不是法语也不是德语
《最后一课》里强调的德语和法语之分 , 其实也是一笔说不清的帐 。
三十年战争后 , 法国长时期控制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 但在司法、税收和贸易等方面都维持了当地的特权和传统 。 在语言方面更是无法渗透 , 一直没有强制要求阿尔萨斯和洛林人学习和使用法语 。 也正因此 , 在普法战争后 , 150万阿尔萨斯人中只有5万人会说法语 , 比例极低 。
但反过来说 , 当时阿尔萨斯和洛林人的日常用语就是某些人所说的德语吗?其实也不是 。
当时的阿尔萨斯语 , 属于阿勒曼尼语 , 可算是高地德语 , 跟标准德语存在较大区别 。 而且 , 都德身处的时代 , 还没有真正的德国概念 , 也没有德意志民族这个概念 , 普鲁士的版图跟如今的德国有很大区别 。
也就是说 , 《最后一课》确实存在不真实的一面 , 因为当地原本就会法语的人并不多 。 但普鲁士人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 , 确实曾经推行过一系列同化政策 。
从这一点来说 , 判断民族认同时 , 语言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 更不是唯一 。
普鲁士人之所以要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推行同化政策 , 是因为在战争期间 , 普鲁士人在这两个地区遭遇了极其激烈的反抗 。
早在普法战争前的拿破仑时代 , 这位母语为意大利语的统帅就不将法语当成判断忠诚的标准 , 对来自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将领非常看重 。 正是因为政治权利和社会上升空间的增大 , 阿尔萨斯和洛林人一度开始倾向于法国 。
马克斯?韦伯就曾写道:“这种(法兰西)共同体的情感 , 来自共同的政治经验 , 以及间接的社会经验 。 人民大众在心中高度评价那些被看做摧毁封建制度的象征性事件 。 有关这些事件的故事取代了原始英雄传说的地位 。 ”
而且 , 如果没有普法战争的发生 , 当地语言的变化可能还真不好说 。 因为就在1853年 , 法国政府确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 , 并限制德语课时为每天一课时 。 当然 , 在政令推行缓慢的当时 , 这事儿直到十几年后的普法战争时期也没落实 。
文章图片
普法战争后 , 普鲁士人的高压统治在政治权利上体现最为明显 。 阿尔萨斯和洛林本土人士可以参政 , 但没有决策权 , 相比此前法国控制时期的高度政治权利 , 落差极大 。
在文化方面 , 普鲁士教育得到全面推行 , 禁止法语教学 , 德语成为唯一授课语言 。 这也就是《最后一课》的真实背景 , 但区别在于 , 现实中的阿尔萨斯人本来也不怎么会说法语 , 所以小说显然有着非常法国式的艺术加工 。 不过这个政策也非常短暂 , 1871年推行 , 1873年就基本取消了法语禁令 。
真正受影响的不是法语 , 而是阿尔萨斯语 。 当时普鲁士人规定 , 阿尔萨斯方言仅仅在小学低年级使用 。 这才是阿尔萨斯人真正无法接受的 , 所以在1906年 , 阿尔萨斯语协会成立 , 以保护阿尔萨斯方言为出发点 , 抵抗德国的同化政策 。
马克斯?韦伯曾写道:“阿尔萨斯人不认为他们自己属于德国 , 其原因必须到他们的记忆中去寻找 。 他们的政治命运已经使其道路和经历脱离德国的环境太久太久了;因为他们的英雄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 。 ”
但不得不说的是 , 这种民族认同并不是永久性的 , 尤其是像阿尔萨斯和洛林这种历史上归属多变的地区 , 很难有普遍性的界定 。
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民族认同来源
推荐阅读
- 吉祥说历史前两锤砸死两金将,第三锤只一扫,金兀术就跑了,岳云出世试三锤
- 历史寻觅野地里连“御”四牛,清朝名将“妖人”海兰察:战场上威胁和珅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吉祥说历史而且还是宋朝人民的好丞相?,秦桧不仅不想杀岳云
- 洋洋谈历史犹国之良相娶对妻子有多么的重要,朱元璋的马皇后:家之贤妻
- 吉祥说历史步战勉强可以,唯有此战克敌,岳云四战金弹子:马战两次未讨便宜
- 吉祥说历史留下两子一女,儿女们有何结局?,岳飞之子岳云23岁蒙冤惨死
- 十四叔看历史昭慈皇后,乃马真氏,元朝最有野心的女皇后
- 历史大点评读史小记:忠孝之食
- 读历史西方人眼中的狄仁杰:东方的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