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评论』搅局者财新:激进舆论下专业主义的矛与盾( 二 )
值得一提的是 , 要专门讨论财新在该舆论事件中的出现 。
财新介入鲍毓明案 , 似乎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 。 要知道 , 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上 , 财新一直是回避的 , 它看重的是在政经重磅题材上确立自身的地位——所谓用业内揣测既久的优势拿到别人无法拿到的一手材料 , 建立内容的护城河 。
无论是过去面临市场化先锋媒体的竞争 , 还是在后者衰败之后 , 财新都毫不迟疑地亮明 , 它是守护新闻专业主义的堡垒 。
财新以戏剧化的介入方式 , 为这起舆论事件增添了可看性 , 也增加了悬念 。 现在看来 , 财新在鲍毓明案的舆论局面上 , 先后带来了两个冲击 。
先说第一个冲击 。
这个冲击就是财新为鲍毓明投放信息提供了便利 , 冲击了舆论场中已有的受害者“陈词” , 约等于折冲了后者强烈而广受接受的势头 。
在此之前 , 已经有****、南风窗的报道 , 从受害者的舆论代理人在微博上的意见看 , 不满前者 , 而对后者赞不绝口 。 问题是 , 这两家报道未能提供鲍毓明的一手材料 。
鲍毓明通过财新完成第一次掌握主动权的爆料 , 用意是构建完全不同于此前的故事版本 。 从财新报道也能看出 , 他给出的信息绝非全部、全面(维权类爆料人对媒体的利用是常见的现象) , 他对财新的利用是明显的 , 那就是否认“养女”的关系定位 , 试图建立起“恋爱”的叙事逻辑 。
事后来说 , 财新的犯下了两点错误:一是低估了舆论激愤 , 在文本上未能严格区分评论与新闻性质的材料;二是编辑不够谨慎 , 按语使用了报道中倾向性很强素材 。
而采访人员本人在朋友圈公开的个性看法、写作倾向 , 加重了上述两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
外界无法知道这篇稿件的生产过程 , 外人能看到的就是 , 在立场、编辑、写作态度受到普遍质疑后 , 财新撤稿 , 表示了技术性的歉意 。
怎么来评估财新的表现?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它逆行舆论 , 作出了非同一般的定性 , 完全忤逆那个已经激发出舆论氛围的故事版本 。 具体而言 , 它讲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人角色——这是受害者的舆论代理人始终意识到、也一直想要回避的关键问题 。
代理人在微博上发表声明谴责澎湃 , 是因为它的报道中描述了受害者母亲的“送养”行为 , 这可能导向对受害者母亲的反感 。 澎湃先行报道之后 , 受害者的舆论代理人一面谴责它 , 一面暗示等待受其信任的媒体报道 , 这就是当天下午出现的南风窗的首个稿子 。 在南风窗的稿子里 , 鲍毓明、受害者及其母亲的三人关系 , 被描述为受害者母亲与鲍毓明相亲 , 面见不成之后 , 鲍毓明趁机结识受害者——这成了三人关系的起点 。
比较最后推出的报道 , 财新显然比澎湃、南风窗更超脱 , 在公开信息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 财新对鲍毓明说辞的引用 , 令信息不对称的舆论局面得到改变 。 反过来说 , 这是受害者的舆论代理人第一次丧失舆论主动权 , 不管是信源的多样性、信息量 , 还是对受害者故事版本的改写 , 财新的介入都极大地扭转了鲍毓明事件的舆论态势 。
财新冲撞了整个舆论 , 成为搅局者 。
3
这就引出财新报道的第二个冲击波 。 既涉及已经接受原先故事版本的舆论中人 , 如何抵抗财新的叙事;也涉及到前媒体人、支持反色情女权的高校学者等理性人、观念共同体对财新的批评 。
这两者互为论据 , 相互借势 。
而在财新以意想不到的浪头 , 冲击原先的舆论基本面后 , 出现了一些新的面孔 , 那就是受害者的代理律师 , 带着法律意见——考虑到实际介入侦查阶段的难度——实际上更主要是从法律侧面强化既有的舆论倾向 。
几乎可以预料 , 律师公开的辩护策略 , 很大部分要解决一个问题 , 那就是对冲财新的影响力 , 淡化它对舆论基本盘的损害 。 尽管这种损害无法明说 , 但它已经散播了怀疑的种子 。
推荐阅读
- 「末位评论」孙杨被写入高考素材,一时冲动断送生涯,泳池辉煌却不可抹杀
- 时评界评论■张洪泉:女子考科目一作弊头顶冒蓝光 作弊是找死
- 教育评论队@“许可馨事件”或将成中药大史上的一大污点
- 路透大魔王:李晨回应名誉权败诉,遭网友无情暗讽,被发现偷偷删除评论
- 李晨:李晨维护名誉权案败诉,法院:娱乐明星应对大众评论具一定容忍度
- 詹主任■【长城评论】“拒饭局护士”遭解聘,理由还是说明白好
- 时评界评论:苗凤军:女护士遭解聘,不能不明不白
- 消费信心■新华社评论员:激活蛰伏的消费潜能
- 时评界评论:张洪泉:县长出庭看点在推动地方法治进程
- 延边晨报TB@火锅店内吃出死老鼠,索赔500万反被判三年,最高法发文犀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