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评论』搅局者财新:激进舆论下专业主义的矛与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搅局者财新:激进舆论下专业主义的矛与盾
本文插图
从许多方面看 , 谈论烟台鲍毓明案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 。 这种危险来自于各种可能的冒犯 , 它们会引起另眼看待 , 让人重新审视过度倚重社交媒体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
这次晦暗不明的舆论制造 , 在事实匮乏的基础上 , 打出了极其鲜明的旗帜——它像是有权力衡量一个人所有的经验、同情及观念 , 进而从倾向性强烈的舆论中罗织出所谓善的看齐意识 。
它似乎先要粉碎一些坚固的东西 , 再去稳固另一些特定的破碎 。
1
对鲍毓明案的称谓 , 首先体现了人们在此事上的立场 , 以及分道扬镳 。 “高管性侵养女案”是本案最早的冠名 , 它逐渐摆脱了小城市地名 , 获得全国性议题的加冕 , 而后再去掉“涉嫌”二字 , 令其在传播中逐渐强化道德审判、舆论审判之意 。 即使在鲍毓明被辞退 , 不再有高管之实时 , 这类预先定性的标题依旧广为流传 。
这当然跟警方尚未输入更多信息有关 , 令案件本身只在社会这边留下一个“怎么解读都行”的名称 。 另一个原因 , 也是它以两个名词勾勒的故事版本 , 简明易懂 , 还囊括了权力与性的暗示 , 大众易于接受 , 适合传播 。 未来 , 即使警方对案件性质另有定性 , 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
道德高地上挤满了人群 , 愤怒的共情成为共享的情绪状态 。
鲍毓明案从舆论制造及其目标看 , 结合社运分类 , 属于社交媒体上反色情运动的最新案例和最新成果 。 它是METOO运动在中国推进时因为遭遇挫折而采取的变通策略 , 也是校园反性压迫运动的自然串联 。 这些在指导理论归于反色情的女权流派 , 适应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心理机制 , 也因为呼应了官方的整顿意识 , 获留一席之地 。
理解这点上 , 近期是有实例可举的 , 但这个例子也无法明说 。 女权观念及流派有一个简单测试题 , 就是看她对性自由、性交易合法化的立场 。 赞成后两者的 , 是激进女权 , 不赞成的那就是此处省略几十个字的流派 。
在理解这点上 , 近期是有例子可举的 , 但这个例子也无法明说 。 女权观念及流派的简单测试 , 就是看她对性自由、性交易合法化的立场 。 赞成后两者的 , 是激进女权(可见“激进”二字也要放在具体主张、立场上去辨认) , 不赞成的那就是此处省略几十个字的流派 。
这样看 , 鲍毓明案有一明一暗两个面向:在明面上 , 它是一次令人愤慨的舆论事件 , 就像许多在社交媒体上出现有消失的舆情浪花 。 而在暗面上 , 它是一次有效的社会运动的操作 , 操盘手熟练地投放能够激发舆论热情的材料 , 包括向无法完全控制的媒体喂料 , 自然也包括用或抑或扬的手法 , 压制一些声音 , 放大一些声音 , 调控不符合期待的舆情 。
当然 , 不是所有的舆情反应都是调控的结果 。 单纯出于义愤的自发舆论的产生 , 也是有的——迄今为止 , 它们的出现都只是强化既定的舆论目标 , 没有导致扰乱与分散 , 反而凝聚起更为广泛、更为自觉的群体共鸣 。
这也是鲍毓明案早期阶段的大概状况 。
这个早期阶段的划分 , 舆论上大致是以财新报道及撤回为标志 , 行动上则以北京的人权律师露面介入为标志 。 舆论完成了在事实层面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对于那些不喜欢“反转”这个词的人士来说 , 好消息是 , 财新输入的事实受到强烈质疑 , 它未能建立起新的版本 , 尚未否定现有的叙事版本——这个版本由受害者的舆论代理人牢牢掌握 , 可已经在事实表面露出裂痕 , 显现了某些有可能薄弱的可乘之机 。
2
鲍毓明案至今 , 仍然是一个舆论事件 。 既然是舆论事件 , 就包含着对信息的有目的释放 , 有意识回避 , 有选择加工 , 以减缓不利己的舆论冲击 。
推荐阅读
- 「末位评论」孙杨被写入高考素材,一时冲动断送生涯,泳池辉煌却不可抹杀
- 时评界评论■张洪泉:女子考科目一作弊头顶冒蓝光 作弊是找死
- 教育评论队@“许可馨事件”或将成中药大史上的一大污点
- 路透大魔王:李晨回应名誉权败诉,遭网友无情暗讽,被发现偷偷删除评论
- 李晨:李晨维护名誉权案败诉,法院:娱乐明星应对大众评论具一定容忍度
- 詹主任■【长城评论】“拒饭局护士”遭解聘,理由还是说明白好
- 时评界评论:苗凤军:女护士遭解聘,不能不明不白
- 消费信心■新华社评论员:激活蛰伏的消费潜能
- 时评界评论:张洪泉:县长出庭看点在推动地方法治进程
- 延边晨报TB@火锅店内吃出死老鼠,索赔500万反被判三年,最高法发文犀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