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会常常有过这种经历 , 那就是越想急于做成一件事情 , 则越难以成功 ,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
纵观古今战争中 , 那些操之过急、求胜心切的人 , 基本来说 , 恰恰都是适得其反 , 最后以失败而收场 。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
大学时期 , 我们都学过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课程 。 所以 , 果儿借用心理学角度来撰写本文 。
这种原因的形成 , 则是源于人的某种行为或欲望过强所形成的一种结果 。
这种行为或欲望 ,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一种动机 。
什么是动机?
动机则是能有效推进人们前进或行动的一股力量 。 还可以理解为 , 动机是一种能激发、维系人们的某种行为活动 , 以实现其心中最初期望的欲望和目的的一种行为 。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 动机强度的大小与处理事务或解决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是一种"倒转的U型曲线" 。
这也就是说 , 动机强度的大小与解决问题的关联性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状态 , 而最终的效果渐成正比 , 但是 , 当一个人的动机上升到某一个特定阶段的强度后 , 再持续增强 , 其最后的结果就会呈现出相反的效果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纵观古今 , 无论是在战争中 , 还是当今的社会 , 通常而言 , 我们每一个人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动机 , 或因某些诱因所形成意愿时 , 这个人的思想态度则是非常积极的 。
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动机"则能给实际的行动添加一种强大的助推力 , 可以让这个人为了目的而奋勇向前、鼓励着我们努力拼搏 , 以致在战争中驱策着将士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 , 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
可是 , 实现目标价值越髙 , 动机性则越强、思想态度也越发积极 , 同时对于一个人大脑神经中枢的刺激感就愈大 , 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则更加强烈 。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就提出一种理论公式: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伏隆"的期望理论所说的效价则是指完成某种目标对于满足一个人所需要的价值 , 而期望就是指实现目标所能够满足需求的可能性 。
我们通过"伏隆理论"则可以看出 , 激发对象对于目标的价值差得越大 , 估计实现的概率性则愈高 , 其对人所形成的激发力量也就愈大 , 以力学的角度而言 , 这是一种推动人们积极行动并走向成功的力量来源 。
不过 , 一个人假如动机强度较小 , 思想态度自然也就缺乏积极性 , 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则就会形成一种较为消极的抵制因素 , 进而形成一种悲观的、失望的心理活动 。
所以 , 我们每一个人往往因为这种较小的动机而难以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 。
可是 , 若是一个人的目标设定过大 , 动机性太强 , 则会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活动 , 一样会使处理问题的效果降低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果儿引用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来说 , 一个人动机强度的大与小 , 都会容易发生偏离事物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律 , 故适得其反 , 也会遭受失败 。
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元年)9月间 , 秦末汉初时期的将军 , 被刘邦封为韩王的韩王信在马邑(山西朔县)投降匈奴 , 背叛西汉 。
随后 , 韩王信勾结匈奴 , 图谋向西汉王朝发动进攻 , 匈奴冒顿单于命令分别屯驻于广武(山西雁门关)以南地区的左、右贤王各自统帅骑兵一万 , 迂回于蜿蜒曲折的山路进逼晋阳(山西太原) 。
刘邦获悉后 , 调兵遣将攻打匈奴 , 匈奴骑兵看到汉军后 , 未放一枪一弹便溃散而逃 。
不过 , 待西汉大军离开之后 , 匈奴骑兵又集聚在一起 , 再次袭扰汉朝边境 , 西汉士兵如此反复奔波 , 而又一无所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