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古籍整理应避免“后出转劣”( 四 )


除去抄袭、误收、重出、不当的部分 , 沪版在辑佚上还是略有贡献的 , 以下材料为中华版及《长编》《诗文集》所无 , 可视为首次整理 。
诗:《江南独酌》(10-1186):“迟暮姗姗客异乡 , 家书每读泪盈匡 。 奎文童趣草堂里 , 入梦影山刚水长 。 ”莫氏晚年诗以莫绳孙所辑《郘亭诗钞》(北京大学藏钞本)搜罗最全 , 然未收此诗 , 存疑待考 。
书信:道光二十七年秋《致魏承柷书》(3-41)、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答郑珍商补〈中庸集解〉刻板书》(3-46)、咸丰元年闰八月《答郑珍论东考西妣简》(3-50) , 另外咸丰八年八月《致尹耕云书》(3-106)中华版为残篇 , 沪版则补足 。
文:《读史兵略题识》(10-1275) , 《兰亭褉饮诗序题识》(10-1280)、《传明文徵明临本跋》(10-1285)、《学耐烦斋题跋》(10-1300)、《鹿山堂题跋》《洞陀精舍题跋》(10-1301)、《题钱刻丛书》(10-1303) , 计短文7篇 。
沪版第十一册所收《郘亭散见著述汇编卷五·批校》(11-1375至1499) , 绝大部分系首次整理 , 应该肯定 。
综上 , 沪版首次利用和整理的文字不过十余万字 。 然其剽窃之严重、整理之粗疏 , 似不宜视为一部合格的古籍整理著作 。

[古籍整理]古籍整理应避免“后出转劣”
本文插图

莫友芝书札 资料图片
四、古籍重复整理须慎重
党和国家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 , 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近年愈见繁荣 , 出现了不少精品和传世项目;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处 , 全国高校古委会秘书长杨忠先生指出:“古籍整理成果中有过多重复 , 浪费了人力财力 。 ”(《中华读书报》2018年9月19日)学者花费大量心血对古籍进行首次原创性整理 , 难免疏失 , 如果后来者改头换面、巧饰抄袭 , 或只做少量订正和增补 , 这样的重复整理无疑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 后来者为了推销自己 , 胡乱吹嘘 , 不仅使一般读者“乱花渐欲迷人眼” , 无从判断 , 更严重打击了学者首次整理古籍的热情 。 长此以往 , 谁还愿意从事原创性劳动呢?
不过 , 这不意味着所有古籍都不应重新整理 , 相反 , 学术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前进 。 拿中华版《莫友芝全集》来说 , 出版后即发现不少遗憾 , 如误删了两封辑好的重要书札 , 新获的书信和题跋未及补入 , 点校和体例都有疏失等;最大的遗憾还是因力量有限 , 无法将台北藏《独山莫氏遗稿》以及其他散见资料充分利用 。 我真心希望沪版能在中华版的基础上广搜博辑 , 重出一部高质量之作;这层意思 , 包括《独山莫氏遗稿》的详细书目 , 都曾在沪版编纂之际托人转达给有关编辑 。 但沪版却东抄西凑 , 草率整理 , 且大言夸饰 , 误导读者 , 实在令人失望 。
看来 , 古籍虽可重复整理 , 但必须慎重对待 , 最好形成多方面的合力 , 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首先 , 国家主管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政策 , 鼓励和保护原创性古籍整理 , 监督和敦促出版社严把质量关 , 避免出版那些没有质的提升的重复性古籍整理作品 。
其次 , 出版社有必要提高重复性古籍整理的门槛 , 严格审查相关整理者的资质水准 , 考查前期准备是否充分 。 比如可以请整理者提交样稿及“重复整理必要性”的详细报告;为了避免抄袭 , 可在编校环节请整理者提供新辑资料复印件或相关证明;还可采取签署学术规范承诺书、邀请外聘专家审稿等措施 。
最后 , 整理者应该敬畏学术 , 精益求精 , 保证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有大的发现和提升;还应有学术道德 , 讲求诚信 , 不剽窃 , 不作伪 , 对先出成果表示应有的同情和敬意 , 至少转引他人处要注明 , 这是学术伦理的一条底线 。
另外 , 社会上还要形成一种激浊扬清、辨伪求真的风气 。 唯有如此 , 庶可真正后出转精 , 推动学术良性进步和文化健康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