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面对面|刘秀梅:先理解接纳再引导,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 )


“身心健康从来无法剥离 , 身体的健康只是一方面 ,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刘秀梅说 , 她曾接诊过不到一岁的一个小婴儿 , 因吃奶时咬奶头被妈妈打了一下 , 孩子直接闹起了“绝食” , 怎么哄也不肯开口吃奶 。
带着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 , 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 , 后来刘秀梅和家人细致的分析原因 , 才知道孩子的妈妈全职在家 , 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料理家务 , 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 让妈妈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 , 以至于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少互动 , 喂奶时间、次数和辅食添加也不规律 , 这才惹来了大麻烦 。
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父亲去世后开始不吃饭 , 只靠流食续命 , 一个月内体重骤降 。了解到孩子的症结后 , 刘秀梅及时对孩子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 小女孩这才恢复正常饮食 。
6岁孩子过年期间被鞭炮吓坏 , 躲到卫生间生活了近半个月 。仔细了解刘秀梅才发现 , 惊恐只是一方面原因 , 父母的长期无节制溺爱才导致孩子有如此奇怪的行为 。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 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2009年对北京、河南、浙江、重庆、新疆5省市16472名中小学生的研究显示 , 有20.6%的孩子存在心理和严重行为问题 。
“当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 , 已经是造成伤害的时候 。”刘秀梅主任介绍说 , 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 只有家长、老师及时发现并到专业机构进行有效干预才可能“小事化无” , 否则长期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反射 , 需要共同面对
长期和孩子及家长打交道 , 在刘秀梅看来孩子其实就像一面镜子 , 反射的是整个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家长充分意识到问题所在 , 才可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
接诊过程中 , 刘秀梅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情况 。被“熊孩子”们反复折磨 , 到门诊就诊时 ,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本身的优点 , 经常以“没优点”来评价 。
曾有一个8岁的男孩随父母就诊 , 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外人看来 , 男孩简直是个“麻烦精“ , 上课不听课 , 课后不写作业 , 同学关系不和谐 , 回到家也不听父母的话 , 弟弟想睡觉时他还会大吵大闹 , 父母和老师百般劝解都不起作用 。
「」专家面对面|刘秀梅:先理解接纳再引导,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秀梅在门诊为儿童做检查
“这是典型的儿童多动症的代表” , 在接诊过程中刘秀梅却发现男孩很勤快 , 会主动把诊室内弄乱的东西收好 。从这个闪光点入手 , 刘秀梅和家长一起发掘孩子的优点 , 比如动手能力强会主动帮忙清洗纱窗 , 还会主动帮忙做饭 , 以此作为切入点 , 刘秀梅对孩子的多动症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 , 一段时间过后男孩情况大为改善 。
还有一个8岁男孩曾出现了不自主的挤眉弄眼的症状 , 家长察觉后开始“放养”并和老师沟通希望能尽量减少孩子的压力 。没想到事倍功半 , 过于放纵和溺爱 , 孩子到后来发展成了学校的“小霸王” , 作业不写还经常扰乱课堂不说 , 还经常威胁同学 。
“这就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了 , 家长也是有问题的 。”刘秀梅说 , 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以及盲目攀比 , 都会让孩子陷入被动和焦虑 。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多样性 , 允许多样化发展 , 才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 而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共同促进 , 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缺一不可 。
做不一样的儿科医生 , 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爱 , 所以用心 。从医20多年来 , 只要有时间刘秀梅就会给小患者们手写“信件” , 以这种温馨而别致的方式将更多爱与温暖传递给孩子们 。做不一样的儿科医生 , 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刘秀梅的追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