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写尽苍生”,蒋兆和的秃笔与苦茶(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之后的五年 , 蒋兆和开始辗转几处做美术的教学工作 。直至1933年 , 因上海美专的人事变动 , 蒋兆和被炒了鱿鱼 。
祸不单行 , 紧接着他的女友病逝 , 而此时的他悲伤之余已交不上房租 。时值寒冬 , 他每日靠烧报纸取暖 , 也不愿向朋友伸手 , 有时自己窝在床上两三天都起不来 。
当时在上海求学的妹妹蒋万琦回忆说:“我去问他是不是病了 , 他不理我 , 眼眶红肿 , 我才知道他是没有钱去吃饭了 。”
同年四月 , 命运再次降下打击 , 蒋兆和的父亲病亡 , 但身无分文的他无钱奔丧 。此时 , 少年的意气已被磨砺的全无 , 他开始变得少言内向 。在接下来的两年 , 走投无路的他辗转各地开始流浪 。
1936年 , 饱经风霜的蒋兆和不得不回泸县老家 , 也正是这时 , 或是因为水墨画对其来说更为便捷 , 或是为了徐悲鸿复兴中国画的夙愿 , 蒋兆和放下了他的油画箱 , 转而正式开始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 , 而他的这种融汇中西的新式中国画也将在他的悲剧艺术中体现到极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次年 , 蒋兆和带着他在家乡的作品又一次来到了北平 。
这次他敲开了齐白石的家门 , 并拿着他的画作一一展现给大师 。(蒋兆和此时的水墨人物画还处于摸索阶段 , 画作中呈现出较重的素描因素 。直到后来《阿Q像》的诞生 , 以皴擦代替了湿笔渲染人物面部 , 且线条和笔法力度得到了强化的衣褶 , 才凸显了中国画的特点 。)在齐白石看来 , 此时蒋兆和的画虽为西洋画法 , 但已经可以算是中西画法的融合 , 这也是蒋兆和实践徐悲鸿复兴中国画理论的一次大胆尝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阿Q像》
同年六月 , 蒋兆和终于有机会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 , 这是一次以贫苦百姓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展 。展览中很多作品中的流民、贫民都是他最为熟悉的题材 。蒋兆和常说:“自己对饥饿、流浪、贫困的理解是来自灵魂和肉体的 。是的 , 这个特定的时代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家 。
这时期的蒋兆和开始了画室授徒 , 并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 。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也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了成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流浪小子》
1941年 , 身处沦陷区的蒋兆和决定构思一幅体现战区人民生活且斥诉战争的画作 。这幅作品绘制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 , 因为在那个复杂而又极端的历史年代里 , 他遭遇了政治压力和经济拮据的多重阻力 。1943年 , 高2米 , 长2.7米的巨幅画作完成 , 蒋兆和取名为《流民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流民图》
《流民图》的画面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劳苦大众形象 , 有落魄的知识分子、饥饿的孩童、流浪的青年、也有病弱的老人 , 这一个个与真人等大的男女老少和冰冷的残骸尸骨 , 以特写的形式悲剧式的表现于纸上 , 画作从无影现的开始到无篇章的结尾 , 一个个独立的情节组成了凄惶痛苦的人流 , 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形成了浩大的艺术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