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也是石油的黄昏,欧佩克的黄昏( 二 )
不仅如此 , 在此后的两周里 , 沙特还一再升级价格战威胁 , 扬言将在未来几个月里大幅提高石油产量 , 从过去几个月里一直维持的970万桶/日提升到1100万桶/日 , 甚至达到满负荷的每天1200万-1300万桶产能 。 显然 , 它希望以这种方式逼迫俄罗斯就范 。
在这种形势下 , 其他欧佩克成员国 , 如伊拉克、科威特与阿联酋等国 , 也不得不追随沙特的步伐 , 大幅增产并调降石油价格 , 否则就意味着主动退出这个原本已经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 。 这样的“开闸放油” , 实际上相当于宣告了“欧佩克+”这一石油托拉斯机制的崩溃 。
拥有世界上开采成本最低的石油资源的沙特可能认为 , 自己在这场价格战中比俄罗斯握有更大的胜券 。 根据一些专业公司的数据 , 沙特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不到9美元 , 而俄罗斯则为15美元左右 。
但俄罗斯方面不可能轻易就范 , 比起目前执掌沙特权柄的年轻的默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 , 普京总统可是更不愿意表露出任何屈服于压力的软弱姿态 。 俄罗斯或许没有想到沙特会在谈判破裂后立即发动如此具有破坏性的价格战 , 但它立刻就做出了强硬回应 。 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启动增产体制 , 宣布从4月1日起 , 把日产量从目前1120万桶基础上提高30万-50万桶 , 并且视今后情况“想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 。 按照俄罗斯能源部和财政部的说法 , 即使油价长久维持在每桶25-30美元的低水平上 , 俄罗斯也足以支撑6-10年 。
在3月份接下来的3周里 , 国际油价经历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幅度最大的一轮惨烈下跌 , 并且与股市交织促进 ,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触目惊心的剧震 。
在沙特发动价格战之前 , 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从年初的每桶近70美元下跌到45美元 , 跌去了超过1/3 , 价格战则进一步将油价打成了自由落体 。 到3月底 , 布伦特原油价格最低跌至每桶23美元以下 ,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则跌破20美元 。 国际油价瞬间回到了18年前的水平 , 并且仅有今年初时的1/3 。 一些投资机构预测 , 如果价格战的局面继续保持下去 , 随着各地的储存设施达到满负荷 , 油价不久就将跌至个位数 , 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 。
之后 , 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干预 , 油价有所企稳和回升 。 在4月的绝大多数交易日里 , 作为基准价格的布伦特原油勉强稳定在每桶30美元上方 。
三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 ,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 , 沙特阿拉伯曾多次把石油用作武器 , 以实现自身的经济或政治目的 。 1973年中东战争时 , 当时的沙特国王费萨尔就曾制造过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为了应对美国石油产量的崛起 , 沙特也曾发动价格战 , 致使油价在1985年底到1986年3月之间下跌了2/3;上世纪90年代后期 , 因为沙特同储量巨大的新兴产油国委内瑞拉较量 , 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
最近一次油价崩盘发生在2014年 , 那显然是为了对付新近发生在美国的所谓“页岩油革命” 。 当时沙特与俄罗斯联手 , 试图夺回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分流走的庞大市场份额 。
然而从总体上看 , 沙特发动的历次“石油战争”——不论是禁运还是价格战——基本上都没有取得它预期的效果 , 这些战斗给它自己带来的痛苦多于收获 。 而且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种“石油战争”的威力正在显著衰减 。
2014年之后 , “欧佩克+”经过近两年漫长的讨价还价 , 才重新达成了一个为期4年的减产协议 , 以缓解国际市场上日益严重的石油过剩 。 而在这个过程中 , 国际原油价格曾经从2014年7月的每桶100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的大约26美元低点 , 此后才逐渐回升到今年初的近70美元 。
这期间还伴随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 , 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不断上升 ,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肯定会超过欧佩克的总产量 。 这令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雪上加霜 。
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又进一步加剧“欧佩克+”的内部矛盾 。
过去4年来 , 这个价格托拉斯组织内部大多数成员在遵守减产承诺方面的诚信度并不高 。 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规模爆发之前的今年1月为例 , 当月 , 在21个“欧佩克+”国家中 , 仅有8个达到或超过本国的承诺减产目标 。 这其中 , 与10个非欧佩克成员国相比(它们完成减产目标的77%) , 11个成员国的纪律性则更高(完成减产目标的138%) 。 最典型是两个最大产油国俄罗斯与沙特之间的对比 , 俄罗斯仅实现了78%的减产配额 , 而沙特则做到了目标的184% 。
换句话说 , 作为欧佩克的“带头大哥” , 沙特实际上就是整个减产协议的“调节器” 。 由于“小兄弟们”不能信守承诺 , 它经常承担了大部分的减产负担 。 再换句话说 , 其他石油生产国实际上正在蚕食原来属于沙特的市场份额 。
在大多数时候 , 沙特虽然心怀不满 , 但出于各种考量——特别是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勉强承担了这种“吃亏” 。 但新冠疫情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个不稳定的平衡 , 并成为压垮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
国际能源署(IEA)去年曾预计 , 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会有120万桶/日的增长 。 但今年头3个月里 , 随着疫情的蔓延和深入 , 石油需求量断崖式下降 。 2月中旬的预计调整为仍有80万桶/日以上的增长 , 这已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到3月初 , 预期进一步下调到零增长 , 这是商业石油市场形成100多年来在和平年代极少出现的情况 。
推荐阅读
- 『美国』“我们的命也是命!”美国医护人员街头喊话特朗普
- 导演迟迟没有喊停,永远的性感女神,梦露开始了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婚姻
- 今有泰国公主替父从征啊,姐妹花好惊艳,也是听闻国王带着20位嫔妃去德国避难了
- 杨昊:也是在鼓励我自己”,“鼓励他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油价仍然低迷,OPEC+减产协议并未改变石油过剩局面
- 也是又来一部悬疑剧火遍全网了呢,该剧的悬疑成分可不输重生喔,相信大家也是一口气狂追10集停不下来吧
- #石油#油价涨不动了,美原油每桶跌破20美元,国内油价要涨难度不小
- 「」OPPO Ace 2 不只是一款游戏手机,也是一部十分独特的旗舰机
- 黑水县公安局■这也是个“巨婴”!男子为要挟妻子,暴打孩子被拘留
- 中国石油@中国股民灵魂质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如果再次抄底中石油,还有摊薄成本翻身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