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社酿 石鼎山茶,揭开范成大在石湖的归隐生活……( 四 )
伍故园 , 永远是游子的乐土 , 或者避难所 。
无论是日常返乡 , 还是遭遇弹劾 , 范成大只要来到石湖 , 就会沉醉于石湖的湖光山色中 。 而这一次 , 真正隐居下来 , 他一定做梦都在想 , 无论外面的时局多么动荡 , 人事多么起伏 , 他都要在这里安度余生了 。 闲下来的时候 , 他会和友人荡舟石湖 , 尽享逍遥人生 。 他写过两篇文章 , 一篇是《中秋泛石湖记》 , 另一篇是《重九泛石湖记》 。 尽管两次出游的宾客不尽相同 , 但文中都真诚地记录了纵舟石湖潇洒旷达的快意人生 。 不仅如此 , 他还在石湖边上放下曾经位居高官的身份 , 下田耕作 , 和当地的农民一起享受劳作的愉悦与快乐 。 他甚至一副农民的模样 , 在诗歌里振振有词地说 , 田地里的活 , 够自己忙活大半年了——他的诗作《检校石湖新田》 , 记录的就是这段经历 。 但是 , 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终究还是被南宋王朝的政事牵绊着 , 盘绕不息 。 淳熙十五年的十一月 , 他就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诏书 , 命他起任福州知州 。
这一年 , 他已是一位63岁的老人!
范成大已经看惯了石湖的梅花 , 看惯了石湖的潋滟水色 , 让他重返官场 , 继续面对复杂的人事 , 哪有这样的精力与心思呢 。 于是 , 他再三请辞 , 然而终不得允 , 于是 , 次年二月 , 他动身赴任 , 庆幸的是 , 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 , 当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度请辞时 , 却意外地得到允许 。 这样的消息无疑于意外之喜 , 于是 , 他原路折返 , 在石湖边继续归隐生活 。
如果说福州之行有惊无险的话 , 那么 , 绍熙三年的范成大终究没有躲过一劫:他加资政殿学士 , 起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 。 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了 。 也许 , 是因为上次途中请辞 , 这次他实在不好意思再开口了 , 于是 , 咬牙坚持 , 踏上了赴任之路 。 上任不久 , 随行的次女就去世了 。 一个67岁的老人 , 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面前 , 身体难以支撑 , 最后 , 他不得不奉辞返乡 。
《范成大年谱》载 , 是年六月 , 他复回至石湖边 。
陆绍熙四年(1193)农历九月初五 , 范成大去世 , 享年68岁 , 赠少师 , 追封崇国公 , 谥文穆 , 最后归葬石湖以西的天平山仰天坞中 。 一介内心赤忱的文人 , 一个在昏庸的王朝里政声清廉政绩颇佳 , 仕宦足迹遍布桂林、成都、南京等地的官员 , 波澜壮阔的一生终于在石湖边谢幕了 , 留下了视死如归的使金故事以及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 而他的临终遗言是让长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给自编诗集《石湖诗集》写序 。 一个病中的人 , 一个垂垂老矣不将于世的人 , 临终之际心心念的还是自己的文章与序言 , 这是多么热爱自己的文章啊 。
石湖一带的子民 , 一直没有忘记他 。
明代的卢雍、卢襄兄弟 , 一直视范成大为自己的乡贤楷模 , 他们相互勉励:“他日有余力 , 当作书院以祀公 。 ”明正德十三年(1518) , 卢雍为监察御史 , 决定了却当年心愿 , 与父卢纲、弟卢襄商议 , 共同建造书院 , 祭礼范成大 。 卢襄在《石湖志略》里谈到 , “妙音庵之左 , 茶磨山之右 , 通衢下临石湖 , 与盟鸥亭相直 , 地凡数亩 。 故为里民张姓所有 , 榛莽丛荟 。 家君以数十金购得之 , 芟薙垦辟 , 平旷幽迥 , 而古木修篁 , 出于冈陇间矣 。 ”购地之后 , 作书院一区 。 郡守永康徐公讃以昆山旧额来揭之 。 经始于己卯 , 落成于辛巳 。 差不多在正德十四年(1519)至正德十六年(1521)三年间 , 范成大祠堂建成 。
心细如发的卢雍在书院建造时 , 一直在四处寻觅范成大的翰墨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1520年冬天 , 有客自浙东来苏 , 携带一手卷 , 乃范成大手书《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 卷后有范成大跋语 , 称于淳熙十三年(1186)手书寄同年抚州使君和仲 , 以启日后两地间的诗作唱和 。 经反复鉴定 , 确为范公真迹 , 这让卢雍欣喜若狂 , 遂出重金购得 。 田园诗碑、宋孝宗御书“石湖”碑和范成大像是祠堂的三大镇祠之宝 。 但时光流转 , 唯有诗碑历劫不毁而保存至今 。 后来被改称为石湖书院的范成大祠 , 虽然在明代是沈周、唐寅、文徵明等文人才子的读书作画之地 , 但由于卢氏后人家道中落 , 无力管理 , 书院全靠僧人维护 。 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 , 范仲淹十七世孙参议范允临来游时 , “得一穹碑于丰草萦蔓之中 , 宋阜陵手书‘石湖’宸翰岿然在焉 。 于是始复故址 。 ”后来 , 崇祯、嘉庆年间均有修缮 , 但最终却彻底毁于太平天国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