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副刊』路内:自己写的人也得重新理解他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路内:自己写的人也得重新理解他
晚上9点半 , 路内刚刚睡醒 , 因为他早上6点起来打PES2020(一款实况足球游戏) , 激战到下午累了 , 于是一觉睡去 。 如果不当作家 , 他觉得自己也许是一个书评人 , 或者作一个足球解说员 。 不过 , 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如果:曾经 , 他是化工厂工人、仓库管理员、广告公司策划……工种名单比较长 。
现在 , 他是一个小说家 。 将来?未知 。
从2007年开始 , 路内陆续出版了《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云中人》《天使堕落在哪里》《雾行者》等小说后 , 读者或许认为他就是“路小路” 。 即便不是 , 总归也是一个在世纪之交的城乡接合部游荡的少年 。
『中青报副刊』路内:自己写的人也得重新理解他
本文插图

Q
小时候父母对你的职业期待是什么?你自己的理想呢?
路内:我小时候 , 是(上世纪)80年代 , 父母对我没太大期望 , 能够在国营企业里做个小干部大概就很不错 。 我对自己也没啥要求 , 喜欢看小说 , 当然就容易幻想成为作家;一度想作个游戏房的老板 , 拥有几台游戏机 , 能玩一辈子;还想过开舞厅 , 装潢得漂亮一点 , 每天穿着西装收门票 , 晚上也不用回家 。
Q
那时候对作家的想象是怎样的?
路内:80年代对作家的认知是高级、有地位 。 不过我也没那么高级的认知 , 就觉得写故事很有意思 。 到了90年代 , 你知道90年代的文学 , 很野的 , 那就不是高级了 , 而是牛掰 。 再加上那会自己也20多岁了 , 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人 , 神叨叨的、才子才女、穷鬼酒鬼 , 特别开心 。
Q
那时候的“文学青年”是什么样的?
路内:大家都很落魄 , 没什么钱 , 从事的职业也五花八门 , 做编辑的、做广告的 , 还有学生 。 当然和现在被污名化的“文艺青年”不是一个概念 , “文学青年”还是愿意付出一点东西的 。 比如 , 你总得花时间去阅读吧 , 培养某种理解力 , 以及写作的技艺 。
复杂一点来说 , “文学青年”并不限于“文学” , 而是对整体审美的重塑 。 现在把八九十年代讲得那么美好 , 也是不对的 。 其实那是个总体审美很差的年代 , 但有一部分人 , 他们想要分离出去 。
Q
你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 , 主要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 和现在的少年相比 , 他们的悲欢有什么不同?
路内:那十几年里 , 互联网刚刚兴起 。 对于有志向的青年来说 , 个人和社会的驱动力是很明显的 。 因为信息不对称 , 也很容易显出一个人的特立独行 。 社会气氛混乱而自由 , 年轻人从底层慢慢爬起来 , 安身立命 。 当时的我相信努力了就能有口饭吃 , 那时候也有成功学 , 但很粗糙 , 赚100万就是成功 , 不像现在 , 对腹肌都有要求 。
其实呢 , 现在的年轻人 , 也没太大不同 , 前几年热钱很多 , 催生一批创业者 。 我一直在想 , 如果让90年代的年轻人也拥有***和5G , 两者是不是没啥区别?可能与代际之间的差别相比 , 更大的差别仍在阶层和地域之间 。
Q
刘慈欣说自己在值班的时候没事干写科幻小说;你之前也说过在化工厂上班 , 经常从工厂图书馆借书看 。 这种半自由状态 , 会更适合一个人的文学创作吗?
路内:我也值过班 , 在配电室里守着几十个、上百个电表 。 那环境很好 , 配电室是管理重地 , 闲杂人不给进 , 很适合看书 。 它的坏处是完全不自由 , 而不是半自由 , 你无法离开那里 , 必须遵循它的时间管理 。 久而久之 , 人和社会是脱节的 。 也许写科幻可以 , 但写其他小说会有困难 , 因为缺乏经验 。 工厂也是这样 , 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 。
这个还是视作者气质而论吧 , 没有绝对适合所有写作者的场所 , 福克纳说最佳场所是夜总会——白天安静 , 写书;晚上热闹 , 出去见人 。 我就比较适合在家里写 , 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下 , 应该是宅男气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