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史倌@汉高祖时章丘设有工官、铁官,汉章帝宝剑“济南椎成剑”出自这里( 二 )


捞史倌@汉高祖时章丘设有工官、铁官,汉章帝宝剑“济南椎成剑”出自这里
本文插图
残留的城墙夯土

东平陵自春秋以至于唐,三置三废,并将郡治西迁历城(即现在的省会济南)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河道迁徙有关 。 过去,先民择水而居,《水经·济水注》称关卢水云:“水导源马耳山,北经博亭西,西北流至东平陵城,与武源水合 。 ”即北魏时关卢水经过东平陵,武源水也经过东平陵 。 今关卢水东流入章丘绣江河,武源水又迁至谭城西,都不经东平陵,这应是东平陵城废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
捞史倌@汉高祖时章丘设有工官、铁官,汉章帝宝剑“济南椎成剑”出自这里
本文插图

东平陵城作为两汉时期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一批历史风流人物 。 如刘辟光、王莽、朱云、终军等 。 真正在汉代干出一番事业的东平陵人,要数王莽 。 历史上,王莽是以皇帝身份倡导改革的,尤其是他推行的货币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捞史倌@汉高祖时章丘设有工官、铁官,汉章帝宝剑“济南椎成剑”出自这里
本文插图

曹操与济南有很深的渊源 。 曹操曾任济南国的国相 , 而济南国的首府就建在东平陵城 。 当时济南国的首府在东平陵(今章丘境内) , 下辖东平陵、著、台、土鼓、邹平、历城等十余县 。
捞史倌@汉高祖时章丘设有工官、铁官,汉章帝宝剑“济南椎成剑”出自这里
本文插图
残留的城墙夯土

《史记》“天子观于上古 , 然后加惠 , 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 故齐分为七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 , 凡七国 。 ” 《前汉书 地理志 第八》“济南郡 , 故齐 。 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 。 景帝二年为郡 。 莽曰乐安 。 属青州 。 县十四:东平陵 , 有工官、 铁官 。 ......” 《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 。 春秋谭国 , 齐桓灭之 。 古城在西南 , 龙山镇相对 。 ”“东平陵城 , 雉堞高竣 。 ” 《读史方舆纪要》“济南 济南王辟光 , 亦肥之子 。 文帝分齐为济南国 , 都东平陵 。 今济南府东六十里有东平陵城 。 七国变起 , 赖贾谊效谋于前 , 亚夫陈力于后 , 是以危而无患 。 ” 《后山丛谈》“齐之龙山镇有平陵故城 , 高五丈四 , 方五里 。 附城有走马台 , 其高半之 。 ” 《水经注疏》“《日知录》 , 《汉书》‘济南郡之县十四 , 一曰东平陵 , ......’《续汉志》‘济南郡十城 , 其一曰东平陵 , ......’” 《中国地名大辞典》、《山东省古地名大辞典》“东平陵县 春秋齐平陵邑 , 汉置东平陵 , 晋去东字为平陵 , 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县东七十五里 。 ”
东平陵古城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 。 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 。 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 。 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 , 内置木骨 , 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 , 其中宫殿遗址位于东北 , 西北一带则是制陶和冶铁手工业区 , 南部和东南部未作详细发掘 , 推测应该是市民住宅区 。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了数次勘探和发掘 。 出土文物除战国钱币、钱范 , 陶、铜、石等制品 , 就是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 。 该遗址的发掘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 , 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 , 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 ”
早期的城墙是采用木棍夯打 , 夯窝呈圆形平底 , 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 , 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 。 1975年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 , 在北门处地下发现大片砖石铺地 , 估计与原城门有关 。 城内地貌南高北低 , 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 , 为当时的冶铁遗址 , 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 。 另外 , 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 , 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 。 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