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临沂郯国故城 , 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 , 《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郯国故城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部、护城河北岸 。 郯国故城建于战国至汉代 , 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 , 周长4696米 。 城门以青石构筑 , 城墙用夯土筑成 。 今仅存西、北城墙局部 。 东、西、南、北4门为青石砌筑 。 东北部隆起部分是古台遗址 , 俗称帅军台 。 出土有石斧、绳纹陶片、残陶鬲等 。 “郯国故城”是山东省年代较早、面积较大、保护较好的古城址之一 。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本文插图

郯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初期的郯国都城 。 位于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 。 郯国故城东北角320 米处为杨楼村 , 东南角现为郯城县邮电局家属院 , 西北角500米处为北马村 ,西南角为县干休所 , 故城内有6个自然村和1处中学 。
郯国故城呈不平行的四边形 , 周长为4670米 , 其中东墙长1370米 , 西墙1260米 , 南墙780米 , 北墙1260米 。 东墙和南墙已夷为平地 , 北墙和西墙大部分保存尚好 。 城墙系黄土夯筑 , 基宽40米 , 顶宽15米 , 高40米 。现存残墙高3~4米 , 墙基宽35~45米 。故城有4个城门 , 城门以青石构筑 。城墙用夯土筑成 。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本文插图

在故城范围内深翻土地、挖沟筑渠时 , 经常出土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残陶片、瓦当、残陶豆等 , 还出土过秦半两、楚国鬼脸钱及汉五铢 , 并经常发现缸瓦井 , 直径为50~70厘米 。
郯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 , 在今山东郯城一带 。 由于历史资料匮乏 , 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 , 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 , 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 。 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 , 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 , 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 。 但是 , 一种说法认为 , 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 北抵琅琊 , 南至长江 , 东临黄海 , 西接徐州 , 但是后来沦落了 。春秋时期 , 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 。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本文插图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 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郯城)建立侯国 , 称炎国 。 周灭商后 , 周武王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 , 归附于宋国所辖制 , 并允许享爵位 , 子爵 。 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 , 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 后为楚所灭 。
《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 , 而士三等:公侯百里 , 伯七十里 , 子、男五十里 , 不满五十为附庸 。 盖千八百国 。 ”这只能说明一个大致的概况 , 并没有详尽的考察说明 。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本文插图

因此关于郯国的历史存在疑问之处 , 诸侯国的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 , 随着各国攻伐征战 , 和王朝在封土上的赏罚 , 诸侯国的疆域是随时消长的 。 再者 , 诸侯国的封土 , 在夏商时期 , 疆域是不明确的 , 只是管辖了大概的面积和大体的户数 , 上门催收赋税而已 , 没有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 。 周以后 , 行政管理手段相对加强 , 但也是若有若无 , 这时疆域的概念已经存在 , 各国在重要的通道路口已经设置了关隘 , 派兵把守 。
『捞史倌』临沂郯国故城,魏国军队曾在马陵山打过仗,《窦娥冤》原型出这里
本文插图

在当地有关魏齐马陵之战孙膑和庞涓打仗的传说故事流传也很广泛 。 在马陵道旁出土的战国时期兵器有铜戈、铜矛、铜剑、铜簇等 , 特别是1987年大尚庄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铜戈《邵氏佐》戈 , 更加证明魏国军队曾在郯城马陵山打过仗 , 否则魏国的兵器不会遗失在马陵道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