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从河西走出的"昭武九姓":走向中亚 把控丝路经济命脉( 三 )


此后 , 月氏分枝在中亚、南亚建立了多个小国 , 诸国皆称“贵霜王” ,这便是西方历史上强盛一时的贵霜王朝的来历 , 而中国文献中一般仍称之为“大月氏” 。贵霜帝国衰亡后 , 月氏后裔则以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流域一带)为中心 , 建立十多个小国 , 皆以“昭武”为姓 。
公元605年 , 隋炀帝为加强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控 , 即位后派遣两位官员出使西蕃诸国 。这两位官员是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 。对于韦、杜二人的外交大事 , 仅在《隋书·西域传》中提及 , 十分简略 , 好在韦节是个有心人 , 一路记行 , 后来撰写了《西蕃记》一书 , 记录了出使见闻 。但《西蕃记》已佚 , 唐朝杜佑的《杜氏通典》中收录了若干篇片断 , 记录韦杜二人的行经诸国 , 如康国、史国、安国、罽宾等 。在记录康国时明确说: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的月氏人 , 因被匈奴所破 , 西逾葱岭 , 遂有其国 , 所以康国左右诸国都以昭武为姓 , 以示不忘本 。有米国、史国、曹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共9个小国归附于它 。《新唐书》依此分为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 。
这应该是关于“昭武九姓”最早的信息来源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 , 吐火罗语中的“昭武”二字 , 其实就是“张掖”的另一个称谓 。“昭武”与“张掖”在吐火罗语中都是指王郡 。
丝路商旅“昭武九姓”
月氏人原本以游牧为主 , 自迁徙大夏后 , 大部分逐渐定居 , 从事农业和商业 。由于古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 , 因此 , 大月氏诸国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 , 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 。
自东汉开始 , 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 , 胡商在中国的踪迹屡现于史籍 。这里的胡商 , 粟特人是最活跃的角色 。而历史上的粟特人正是“昭武九姓”的组成部分 , 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 。史载康国粟特“善商贾 , 好利 , 丈夫年二十去旁国 , 利所在无不至 。” 他们不辞劳苦 , 跨越千山万水从事商贸活动 , 在古丝绸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许多粟特聚落 , 例如丝路北道的碎叶城即粟特人所筑 , 新疆蒲昌海(罗布泊)、西州(吐鲁番)、伊州(哈密) , 甘肃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 以及长安、洛阳等地都有粟特人的聚落 , 不少人还久居长安 。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放货等 , 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交易领域 , 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 。
出土的高台地埂坡胡人墓、西安安伽墓、史君墓、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中都有关于商队运营的场面 , 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三彩中的胡商俑等 , 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
河西走廊作为粟特人必经之路 , 留下了多处遗迹 。如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记载:“……其水苦咸 , 唯泉堪食 , 胡商从玉门关往还居住 , 因以为号 。”这里的胡商即指粟特人 , 他们在沙州经过并居住 。敦煌遗书《沙州伊州地志》中也记载:“东去沙洲一千五百八十里 , 去上都六千一百里……贞观中 , 康国大道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 , 胡人随之 , 因成聚落 , 亦曰典合城 。”这则史料说的是唐贞观年间 , 康国商贸首领康艳典在沙州居住 , 并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聚落 。
史料记载 , 公元750年左右 , 敦煌的安城有三个里 , 人口约1400人 , 大部分是粟特人 。酒泉、张掖、武威也是当时粟特人常居之所 , 出土文献多有印证 。从北魏开始 , 出身粟特地区的家族成员已成为凉州胡人首领 , 以安氏为首的中胡人聚落在这里数世经营 , 势力极大且拥有武装 。随着时间迁移 , 这些胡商世代居住中国 , 大都逐渐汉化 , 融入了汉族之中 。
昭武九姓胡擅长经商 , 也多依附一定政治势力开展商业活动 , 如西魏时 , 酒泉胡安诺盘陀曾奉使突厥;粟特人马涅亚克曾代表突厥 , 奉使波斯、东罗马;唐代著名粟特商人康艳典、石万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拥有城主称号 。入唐后 , 一些粟特人还担任唐朝的军队要职 , 如曹令忠官拜北庭节度使、康感曾任凉州刺史、康进德为安西大都护府果毅、康仙昂为河南府慕善府右果毅 , 安禄山原为康国人 , 后改姓安;史思明亦出自史国;哥舒翰父为突厥 , 母为九姓胡 。从“昭武九姓”追踪溯源 , 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的诸多名人 , 都与之有一定渊源 , 其例不胜枚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