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劳动报』孙甘露:标志性文化作品可期
本文插图
■劳动报采访人员 唐一泓
在上海作家孙甘露的记忆中 , 与浦西一江相隔的浦东 , 曾经有着的只是“一马平川的田园风光” 。 那时人们还完全不能想象 , 30年后拥有了“陆家嘴三件套”的它 , 给上海的夜景增添了怎样的色彩 。 时值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 孙甘露接受采访 , 分享了自己眼中的三十年沧海桑田 , 与读者共同见证浦东的人文变迁 。
从“不要浦东一间房”到魔幻陆家嘴
“我出生在上海 , 那时候浦东只是作为上海行政规划的一部分 , 从浦西隔江望去 , 觉得浦东应该说更像是田园风光 , 有着一马平川的感觉 。 ”回忆起童年时代记忆中的浦东 , 孙甘露还有一种不真切感 。
“而今天的人们讲‘魔都’ , 主要是讲它的魔力、它的吸引力 。 包括一些好莱坞科幻大片里 , 还会用陆家嘴来作为背景 , 因为它有一种未来感 , 可能是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它也是一个魔幻所在 。 就像大家都把上海称作魔都 , 我觉得可能也是一种感慨 , 觉得真的像变魔术一样 ,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面 , 就在地球上造了一座新城 , 这个完全不可想象 , 像做梦一样 。 ”
在孙甘露看来 , 30年时间的天翻地覆 , 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 也是一个标志 , 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上海:它既是一个有传统、有历史的城市 , 同时也是非常具有未来感的城市 。 “你到浦东看一眼就知道了 , 这个变化非常巨大 。 当然 , 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 , 不仅仅是商业 , 不仅仅是金融贸易或者说城市的面貌 , 更多的是中国开发开放、浦东开发开放 , 给中国社会以及普通的老百姓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影响 , 这个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 ”
至于当年在上海滩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宁要浦西一张床 , 不要浦东一间房” , 孙甘露开玩笑道:“现在 , 当初因为这句话没来浦东的人都后悔了 。 ”
谁说浦东没有历史感?
浦东正在创造历史!
有人说浦西历史悠久 , 文化底蕴深厚 , 相较之下的浦东看起来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历史感” 。 对此 , 孙甘露并不认同:“浦东是在创造历史 , 是为未来的人讲历史的时候而做的 。 ”
他举例道:浦东的文化发展 , 不仅体现在建造了诸如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图书馆 , 包括东方艺术中心这些硬件设施上 , 多年来更汇聚了大量的艺术界人才在这里落户 , 包括本地的许多作家、诗人、美术家也应运而生 。 “我觉得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了 , 浦东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基础 , 把这些重要的文艺人才汇聚起来 。 ”
孙甘露说 , 眼下正是恰当的时机 , 呼吁艺术家们为浦东的建设发展进行创作 , 由此反映时代 。 “文化是一个生长性的东西 , 不是说我找些人来 , 就可以在这里出生、成长 。 有经历才能有感而发 , 才能由衷地来反映 , 而不是说走马观花地来看一看对吧?所以说 , 我觉得这也是根据新区政府的总体部署 , 也符合浦东文化发展的需要 。 ”
浦东文化吸引力渐强 标志性文化作品可期
随着浦东大型文化设施的接连而起、不少本土艺术家的脱颖而出 , 其文化魅力也在逐日增加 , 将来浦东的文化吸引力是否会像“三件套”这类地标性建筑一样 , 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又或者 , 也能诞生一本类似《巴黎圣母院》这样代表着一座城市、一个文化地标的 , 具有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对此 , 孙甘露充满期待 。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本身就是相互促进、推动的 。 我想一定会有的 , 以上海的发展、浦东的发展 , 这30年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 肯定会唤起艺术家们 , 包括作家或者诗人的很多感触 。 但文学创作我个人理解 ,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 , 是一个需要非常严肃对待的事情 。 我们需要有一些对时代生活的及时反映 , 也需要作家、艺术家潜下心来 , 进行创作和揣摩 。 ”
推荐阅读
- #信托#信托日报(4月17日)
- 四川:东方网力被立案调查 四川国资入主一年踩雷
- 『财联社-深度』东方网力“雷声阵阵” 四川国资川投信产投资巨亏 6 亿
- 公司@东方网力“雷声阵阵”四川国资川投信产投资巨亏6亿
- 第一财经新闻@东方网力及原控股股东刘光被证监会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