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殳子」以为黄老之学只会修身养性?它可是先秦显学,压倒败家


我们现代一听到黄老之学 , 就很容易想到无为而治 , 修身养性这些的词汇 , 但这其实是对这门学问的最大误解 。 作为先秦时期最大的显学之一 , 黄老之学的内涵极其丰富 , 很多大家著书立说都难以穷尽内涵 , 更在先秦多个诸侯及汉初作为国策实施 , 还对中国两千年历史产生持续影响 。
因个人知识和理解有限 , 本文第一部分侧重简单的理论介绍 , 重点是第二、第三部分 , 主要通过先秦时期各国的实践来论证观点 。 一、黄老之学虽源于道家 , 却是经世之学
从名字我们当然可以看到 , 黄老之学源自道家 , 并与老庄学派并称道家的两大学派 。 但与老庄清静无为、注重自我修养不同 , 黄老之学全面继承和发展的是道家社会政治主张 , 是一门实实在在入世的实用学说 , 有关宇宙哲学、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主张则概括性吸收 。
【「文殳子」以为黄老之学只会修身养性?它可是先秦显学,压倒败家】1、黄老之学主要继承道家的政治思想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中的经典 , 是道家万书之宗 , 其内涵极其丰富 , 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推理不同的见识出来 。 而黄老之学虽然也以道作为招牌 , 但主要汲取刑名法术有关的政治思想 , 更偏重形而下的实用内容 , 主张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 道法结合 , 以法证道 。
“道家无为 , 又日无不为 , 其实易行 , 其辞难知 , 其术以虚无为本 , 以因循为用 。 ——《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殳子」以为黄老之学只会修身养性?它可是先秦显学,压倒败家
本文插图

黄老
2、黄老之学与诸子百家相互参考借鉴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 , 黄老之学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诸子的学说 , 丰富自身的内涵 , 同时其他学说也吸收借鉴黄老之学的内容 , 共同促进了学术大融合、大发展 。 儒家
儒家以仁为核心 , 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 注重道德教化 。 黄老之学吸收这些思想后 , 提出儒法并制、刑德并用 , 强调大一统的政治环境 。 而儒家纯用礼教治理国家存在缺陷 , 容易导致国家大乱 , 如王莽新朝时期 。 国家通过吸收黄老之学的刑名有关观点 , 逐渐形成阳儒阴法 , 或者外法内黄老的治国方式 。 法家
如果单从理论角度来讲 , 法家本身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 , 一方面道家讲究道本清净 , 以道生法 , 从哲学角度演绎出了法家;另一方面道家最先提出法、术、势的概念 , 法家借鉴这种观点 , 对应形成了三派学说 。 同时 , 国家如果单一运用法家的话 , 容易苛刑峻法 , 引发统治基础极其脆弱 , 如秦朝因法而亡 , 汉朝也是吸取秦朝的教训 , 在开国初期改用黄老之学治国理政 , 恢复民力 。
《黄帝四经》曰:“道生法 。 法者 , 引得失以绳 , 而明曲直者也 。 故执道者 , 生法而弗敢犯也 , 法立而弗敢废也 。 ”名家
名家主要探讨名和实的关系 , 主张“循名责实” 。 而黄老之学主要借鉴名家逻辑概念 , 将名实关系引申到道法关系上 , 名既意味着名分 , 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 又与法相合 , 以此论证法治实践 , 从而以名论法 , 名法结合 。 杂家
因为黄老之学兼收百家之学 , 本身呈现出一种繁芜复杂的状态 , 《汉书·艺文志》便把《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黄老著作归入杂家中去 。 但其实这些看似复杂 , 实际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 吸收借鉴其他内容也主要是为了论证道法关系 , 与《晏子春秋》这类纯粹的杂家有本质的不同 。

「文殳子」以为黄老之学只会修身养性?它可是先秦显学,压倒败家
本文插图

诸子百家
二、国家和私人开派立说 , 丰富学说深度
战国时期 , 诸侯争霸不休 , 连年征战 , 甚至城破国灭 , 国家生产受到很大破坏 。 因此 , 各国对如何恢复生产 , 休养生息的治理策略是有很大需求的 , 理论空间十分广阔 。 先秦乃至西汉时期的黄老大家非常多 , 通过开课收徒、著书立说等方式 , 不断将黄老之学发扬光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