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经济学,会不会变得腹黑

身为本科和硕士都是经济学生的我,我个人学习经济学的体会是这样的……
越是学习经济学,就越能接受其他人身上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反对的“自私”、“贪婪”、“任性”、“多疑”、“善妒”、“好色”、“懒惰”甚至“残忍”、“无情”等等“坏思维”(我开始越来越不认为这些人和这些思维是坏的,不道德的),而越不能接受那些试图要让别人的思维变得“正确”的宣传和制度(相反,我现在认为这些对于“正确思维”的宣传,以及鼓励“正确思维”的制度才是真正最坏的,最不道德的)……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情况……
回应一下评论区里某些意识形态入脑的货——感情先锋队不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资本家才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资本家想要的和大多数人民群众完全不相同,因此什么事情只要资本家喜欢就一定是错的,我觉得资本家还希望全人类能活下去呢,您还是自己先做个表率吧……
也没人说政府不能管事,我说的是政府不该以“改造人”为目的来管事……马克思可没说过要通过改造人民群众来实现共产主义对吧(恰恰相反,马克思反而主张“不要这么做”)……
■网友的回复
非马克思式的经济学用一句话概括:
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本剥削模式下的,用一套糊弄大众的数理模型以及完全不符合实践根本规律的理论,来帮少数权贵洗地、维持统治秩序的所谓社会科学学科。
深入批判:
1.真实市场没有理性人,或者说大部分人在博弈叠加态的量子混沌上面来回颠倒
2真实市场下的参与者,大部分都有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
3.真实市场下的全社会财富增加和边际需求乃至效用论完全悖论
4.真实市场下的经济运行,每天充满了经济危机,或大或小,或潜伏或暴露
5.真实市场下的资本家仅仅是资本的代言人,无所谓道德优化,自然导致危机加剧
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饮鸩止渴,能成立的前提是必要劳动力和可兑换剩余价值长期不断增长
7.恰恰在真实市场下,随着生产力进步,各国进入现代化,劳动力和可兑换剩余价值是持续下降的
8.长期来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增加,结合6-7,所有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
9.每天充斥着各种投机倒把无序性导致的结构危机
10.消费市场分化成一般消费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全方位研发各种工具减缓危机,基尼系数扩大
11.资本只追求增殖回报,不追求社会人文回报,不追求长远人类价值回报,是一种社会癌症
12.人类越发趋向两极分化,掌握资本资源的全面发展,被动劳动的变成工具人
...
不用学习经济学,人人为自己的市场经济本身就会让每个参与者不断腹黑、道德败坏,所谓经济学只是摆上台面用来当遮羞布的玩意。
一切财富来源于劳动者剩余价值、一切剩余价值来源于人类生命力的有计划结合改造世界的消耗、一切劳动性生命力消耗都是人的价值付出!
没有付出人,白白浪费了人类生命力,好逸恶劳,混吃等死。
最终,这些资本资源混子要么采用强人工智能满足自己的星辰大海之旅,要么一起亡于资本末时代。
■网友的回复
不会啊。
但是会牢记一切行为都是trade-off。
■网友的回复
不会,单纯学经济学容易意识形态狂热,建议配合财务学适时放空
■网友的回复
会,学完经济学变得更腹黑的非常普遍,尤其是那些把经济学置于其他社会规则之上的个体。
例如那个薛兆F,虽然经济学一点没学好,但完全不妨碍他用九流的经济学水平宣扬各种恶行恶言。
他们学经济学只会变得更狡辩,更自私,更擅长的用经济学借口去攻击道德伦理。
当然,学完道德伦理,变得腹黑,用道德伦理去操控人的也很普遍。
这类人本质就是腹黑和功利的,经济学,法学,道德伦理,心理学,社会政治,所有教育都只会让他们学到更多伤害和控制人的手段。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社会学科已经证明了反社会人格的普遍存在。
反社会人格的普及率4.3-9.4%这比例相当的可怕。
每10个人,20个人就存在一个反社会人格。
每个人上学就读的班上,存在5-10个反社会人格的同学。
学校霸凌,工作霸凌,这类反社会人格正是主力。
这仅仅是反社会人格,如果我们把危险人格的标准降低。
反社会人格的道德标准假设为30分,60分普通人,80分为高尚人格。
反社会人格在社会中占比5%-10%,对等高尚人格5%-10%。道德和良心徘徊在及格边缘,随时被社会改造,无善无恶的普通人占比80%-90%,属于绝大多数。
在这种严肃而残酷的现实下,任何为恶意的辩护和开脱,都会助长反社会人格的影响力,将社会更多无善无恶的普通人,引导向恶意。
经济学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优先级,等级排序决定了社会的导向力。
如果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游走在不道德的边缘。
经济学假设的滥用,同样是踩着道德的底线,浪迹在不道德的海岸。
就像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一样,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现实中往往并不是个人最优策略。
很多时候,经济学上的个人最佳策略,恰恰是对于参与双方,对于社会最坏的策略。
道德规范同样不完美,很多时候甚至非常糟糕,但这并不是道德规范的错。
错在人群中高尚人格只有5%-10%,而反社会人格却有5%-10%,无善无恶的普通人占比80%-90%。
这种严肃而残酷的人群分类,决定了哪怕是道德规范,在大多数时候也会被反社会人格用来作为操作和攻击大多数人的工具,进而将整个社会导向深渊。
但就算道德规范存在那样多的问题,相比所有人游走在道德底线,徜徉在不道德的海岸。
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一边倒的走向深渊的重要支撑,即使这个支撑很不牢靠,时常被利用。
没有哪一种理论是完美的,最坏的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置于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规则之上。
最坏的道德规范是忽略了社会中有5%-10%的反社会人格,忽略了80%-90%的人无善无恶。
经济学的解释应当局限在经济学上,亦如道德规范的解释需要限制在道德规范上。
理论家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释世界,而问题永远是改造世界。
这也许不是经济学和道德规范的错,但这是社会中反社会人格,无善无恶人群占据绝对主流的唯一选择。
■网友的回复
关于题主是如何把经济学与腹黑联系在一起的,我一直苦思而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有人提到薛兆丰的案例,才若有所悟。题主是不是把薛兆丰“资本是弱者”之类的观点跟腹黑联系在了一起呢?
问题是,薛兆丰虽然贵为“北大”(国发院)教授,但是他关于经济学的观点未必就是正确的,或者即使他的观点在某种角度看来是正确的,但却被过度解读,结果变成了“腹黑”的代言人。
其实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怎么也得不出“腹黑”的导向。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经济学有三大研究对象:一是资源的使用;二是收入的分配;三是制度的安排。换句话说,一门研究“资源如何有效使用,收入如何公平分配,制度如何合理安排”的学问,如何就成了“腹黑”的学问呢?
关于薛兆丰“资本是弱者”的观点,经济学里本来就不是这样讲的。关于这个理论,其实要从市场或企业为什么出现讲起。科斯、张五常认为,市场或企业是因为有交易费用而出现的,市场或企业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张五常认为,当劳动力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企业就会从生产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分工中出现(企业雇佣劳动力生产)。
而当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个监管效率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都能努力工作,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监管者”的角色。一个监管者是合作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他可以通过协调安排来改进合作生产的效率。
但是,谁来监管“监管者”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监管者以合作生产的剩余权。
换句话说,企业理论已经充分考虑到:工人的本性总是偷懒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企业生产往往达不到技术上可行的最高效率,所以要给企业家(资本家)以剩余权。这个就是经济学里关于资本家为什么会获得企业剩余权的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个理论里,经济学就是充分考虑到了监管的困难(工人偷懒的可能),所以才有给予企业家剩余权的必要。根本不存在“资本是弱者,资本受剥削”的观点。资本家享有剩余权以工人有偷懒可能为前提。
薛兆丰的观点是在歪曲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故意挑动读者情绪,才故意炮制出一个经济学中完全不存在的价值判断。
所以,因为薛兆丰提出“资本是弱者”的个人观点而得出“学完经济学会变得腹黑”的结论,是一种非常无脑的逻辑。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包含此类价值判断,而像资本论这类论著才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
此外,企业家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管理知识类似于“点子”这类东西(比如解决市场痛点等等),而这种“点子”往往难以估量其价值,因此其交易效率是很低的,很难像专利技术那样卖出一个可观的价格。
那么卖“点子”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组织企业,按照自己的“点子”组织生产和服务,在付给雇员工资和其他成本之后,就获得了“点子”的剩余收益。换言之,剩余收益就是“点子”的间接价格。
如果这个“点子”是个“馊主意”,那这个企业家就只有亏本的份。是盈还是亏,取决于“点子”的好坏,企业家理所应当对企业的收益负责。企业家在琢磨或执行这个“点子”之前就预计到它的收益或者亏本的可能,所以,根本不存在资本是弱者或资本受剥削的问题,薛兆丰的这个观点不说是胡说八道,也是信口开河,他不是科普经济学知识,而是在败坏经济学的名声。
实际上,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如果你不学经济学,就会被腹黑的人骗了之后,还帮人数钱呢!
■网友的回复
看到过一个实验,经济学的学生结业后在心理学实验当中会比其它学科的学生更少的采取合作的策略,而在入学前的测试中他们的差别不大。所以我觉得学经济学的平均来说是会更自私些吧。在经济学的世界中,理性自立是近乎规范的存在,这和进化生物学家成为繁殖癌没有任何区别。我就受社会生物学影响从丁克志愿者变成了繁殖癌,想要一百个宝宝......
■网友的回复
学完植物学,会不会变得无法欣赏植物的美?不学植物学会不会不会欣赏植物的美?
学完医学,会不会变得冷血?不学医学会不会冷血?
任何学科都是讲授原理和解释现象(当然讲授和解释不一定都对,科学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进的),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后个人行为会变得怎样取决于个人。
不了解背后原理的人同样可能会腹黑。
【学完经济学,会不会变得腹黑】 学习经济学连腹黑的必要条件都谈不上,更不用说是充分条件了。
■网友的回复
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从自私到无私的过程,这也就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因为人人都自私(至少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所以才会有面包商做面包,而不是施舍面包,才会有人务工、劳动为获得财富而努力,也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这样自私的心,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是一个浅显而有深刻的道理,但现实中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自私或者私有的观点!其实当你学完经济学后,你会觉得很正常,人也会变得很理性!而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所谓的腹黑!
■网友的回复
谢邀只是本人才疏学浅,谈不上学完经济学只是比普罗大众多看了点书而已,仅供看官一笑。一切观点100%完全主观,因为没有“客”花钱请我发表“客”观观点。===================================================本质上哦,经济学和物理学,特别是运用物理电气原理的IT科技,特别特别像。首先是发现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发明制度,从而达到调动社会资源的目的。IT也是这样,根据物理材料和电的特性,研究出了010101010的二进制。通过这种电气的开关,来制造一套规则,让电有规律的通过二极管,以达到诸如完成运算的目的。只是IT的二极管很单纯,只有开和关。经济学中的单位,人,未必只有开关两种极端状态。只是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术种类,必然要对研究目标进行确定和固定。也就所谓的假定理性人,经济学里的人也就是成了一个开关。至少我个人感觉,看了这么点经济学的书后。容易把人看的也极端,要么黑,要么白。我觉得这和经济学无关,因为经济学本来就是建立在“开关”,“黑白”基础上的。我觉得会导致我的这种感觉的是,【我作为一个身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在我接触这么冷冰冰的经济学之前,我收到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太少太少,以至于需要经济学或者XXX学等等的学术来建立世界观,那么这样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必然带有“经济学”味道】我想我的经历,大多数人也都有独身子女,没有从小长大的血肉兄弟,相对孤独小时候也没什么条件养宠物父母都是工作忙,小时候和父母缺乏交流,以至于青春期各种逆反各种闹,现在想想给爹妈没少惹麻烦。学校里基本上是“经济学”味道的围着高考大棒雕琢着我。当然作为80后的我,对网吧这个物种肯定是不陌生,也感受过那种CS 魔兽组队中的兄弟情怀。只是被学校大扫荡冲淡的也差不多了。不过想想,那个时候几个男生偷偷摸摸去网吧组队打游戏的日子,其实真的很值得怀念。都很单纯,单纯的开黑,单纯的比谁的技术利害等等。在被老师集体叫到办公室时,虽然都在沉默,但是那种瞬间心灵感应的感觉真是很爽啊有木有呀。。慢慢的进入了大学,大学还真不是个象牙塔,真是个“小社会”至少对于2005年高考的我来说,大学真没有象牙塔的感觉。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大学已经相当“社会化”了。或许,在初中高中阶段,大家的共同敌人都是“高考”,大家都是战友,互相学习(其实是抄作业和考试作弊啦)。但是真进入了大学,突然发现,目标没有了。在吃过亏吃过苦头后发现这个世界复杂到我的小脑袋运算不过来要当机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权钱交易,学生会里的政治斗争。各种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男男女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欺骗伤害。我不擅长如此复杂的人际交往,整个大学阶段都比较沉默寡言,把该考的证都考出来后,直接就出国了。我算是个半吊子学经济学的,因为我觉得只有在研究生阶段倒是实实在在的学术了一把“经济学”。之前大学阶段,磨练外语和玩游戏比看经济书话的时间多的多的多。国外人少,本科一个班也就几个人,研究生的话,像我有时候一个课程就我一个学生,每次上课基本上都是和教授各种学术上的侃大山。然后我在学校里给教授打工做助教的时候,教授挺信赖我,有时候每周“研讨会”都是我在带日本孩子,给他们上上基本的数学课,复习复习经济学课本知识,或者时评价下他们读著作的读后感。然后我就发现,日本孩子哪怕学了经济学,还是那么傻天真。和他们谈论经济问题,他们每次都是从人性角度去出发,根本不安书上的套路出发,我真为他们担忧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呀。经过了解,我发现可能是这样:他们几乎都有亲兄弟从小长大。不少人从小养宠物大多数的妈都不怎么工作,小时候天天陪着他们。日本80后90后这代人被日本老人骂成了“悠闲一代”(潜台词就是被毁掉的一代),小学没压力,悠闲,中学没压力,悠闲,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回家帮工(日本人不少都是代代相传的私营业主,比如说捏寿司的,造酱油的)。还有不少是农二代(日本农民可有地位了),大不了回家帮工。高考未必是一条路。我感觉,他们小时候“和人玩”的时间比我多多了。或许他们的世界观就是这么人与人接触中形成的吧。感觉比我了解到的国人同龄人,单纯,有人文情怀的多。当然了,也有个别几个天天在那里阴谋论的,但是这些人在学校也不怎么受人待见,属于只活在他们这个团体的世界里的。=======================================================其实,经济学很中性,中性到一点点人的味道都感觉不到,人在经济学里就是一个二极管开关。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在人文情怀下充分沐浴过的人来说,讲“人”的经济学往往会成为他们形成世界观的基石。容易走极端。看人也会偏向极端化。要是这个人过去还受过伤害的话,那就更极端了。比如说,我本人过去年轻时候在感情上受挫颇大,故曾经有一段是时间,常常把爱情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在情感方面一顿极端化过,当然后来再一次彻底惨败中,伤心透了,心碎彻底了,低谷过去了后,不知是想通了还是认成熟了,反而涅槃重生,情感方面开朗多了。在人性面前,任何自然规律或者规则都是有残酷的一面,当你自己人性面不够强大的时候,往往就会随波逐流的被自然规律的残酷面所同化。如果你有足够的人性,我相信,任何学科都不会改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观。follow your hear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