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我认知的差异性,使楚汉结果迥异

导语:
不知从何时起 , 世人就常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挂在嘴边 , 暗示自己是一匹身负才华的"千里马" , 只是苦于没有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 所以一直沉浮在碌碌无为的生活中 , 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 人需要在时时刻刻都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 , 才能看清以后的道路究竟通向何处 , 先识己后识人进而才能够成就大事 。古往今来 , 怀着满腔热情的创业者有很多 , 可是创业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 这些人失败的原因多半是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 故而将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我认知的差异性,使楚汉结果迥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 战国时期的魏国原本拥有着商鞅、张仪、范睢等众多经世之才 , 可是魏国君王却对这些人的存在视而不见 , 商鞅等人见自己的才能不得赏识 , 只好各自离去寻找出路 。这个小小的失误铸造了强大到能够统一六国的秦 , 当秦的铁蹄踏来时 , 魏国君王感叹"千金易得 , 一将难求"成为了笑谈 。难道真的没有人才来辅佐魏国吗?只能说魏国君王没有发现身边良才的能力罢了 。时过境迁 , 短短数十年后这样的情形又在楚汉对决中上演 , 有了前车之鉴为何霸王仍然会败北?那么刘邦与霸王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二人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同
刘邦身为汉方团体的领袖 , 起事时已年过中旬 , 论出身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亭长 , 既无统兵之才 , 也无过人之勇 。虽说拥有坚忍不拔的品质 , 但由他领军的战斗基本上是逢战必输 , 刘邦的军事天赋可以忽略不提 , 还好识人眼光不差 , 索性把战场厮杀的事情都交由韩信等杰出将领去做 , 自己坐镇后方统筹全局 。可喜的是将领们在战场上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特长胜多败少 , 足以挑起消灭敌人的担子 。于是刘邦对自己的定位是安坐军帐中运筹帷幄 , 调度指挥阵前各个将领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我认知的差异性,使楚汉结果迥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项羽身为楚方团体的领袖 , 起事时不过二十多岁 , 正值身富力强的最佳阶段 。出身于楚国上将家庭 , 从小耳濡目染地学习了很多战场对战的知识 , 此外 , 他还天赋异禀、身怀巨力 , 一手霸王枪使得炉火纯青 。正因为有着这些优势 , 所以霸王在战场上往往能打出摧枯拉朽地攻势 , 打的敌人节节败退 。由此可见 , 相比坐镇后方的费神烧脑 , 项羽更喜欢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展示霸王风采 , 个人的勇武尽管也是战场优势之一 , 但是缺少了统帅的调度职能 , 将士们奔赴在沙场上往往首尾难顾 。
封侯赏地后 , 齐地田荣不满侯爵分配 , 在楚汉交战的紧要关头向霸王提出册封为王的请求 , 霸王闻言怒不可遏立马置前方虎视眈眈地汉军不顾 , 亲自率军攻向田荣 。刘邦见楚方团体内部起火找准了突破口 , 趁机夺取彭城 , 霸王着忙反身回援 , 一来二去间彭城阵地虽被夺回 , 但齐地又被田横占领 , 一场战斗打的毫无建树 , 既没有完成预期平叛目标 , 又在来回奔赴的途中平白损失了部分兵力 , 这个举动是利大于弊、得不偿失的 。不难看出 , 霸王凭借超绝的武力之勇 , 常常使自己陷于苦战无法脱身 , 从而缺乏了对于大局的掌控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源于自身定位不清所导致的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我认知的差异性,使楚汉结果迥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时逢楚汉对峙阶段 , 两军压于前线长久僵持不下 , 楚军士兵疲于连年作战一时间军营中抱怨声不断 , 霸王没有安抚士兵焦灼情绪的方法 , 又怕士兵的消极心态会影响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 迫于无奈下项羽只好向刘邦喊话希望能一场定胜负 , 早日结束生灵涂炭的局面 。刘邦闻言一笑 , 称"绝不与匹夫斗勇 , 只与匹夫斗智" , 一句话驳得霸王哑口无言 。因此 , 二者间的思维、智慧和定位在对比中高下立见 。对于下属的使用方式与职能划分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