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朝代只有15年,本人却被骂了两千年( 三 )


只是汉武帝算盘打得太好:万一这帮儒生假托天意搞事情怎么办?
公元前135年 , 汉武帝建元六年 , 皇帝祭祖的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火灾 。董仲舒一看好机会啊 , 便借此作书 , 说这两次火灾其实是上天对汉武帝不满 , 以此宣扬“天人感应” 。不想汉武帝闻之大怒 , 差点剁了董仲舒 。
对务实的汉武帝来说 , 你儒生借异象、托天意粉饰太平可以 , 但批评皇帝的过失?绝对不行!
西汉末年的元、成、哀三帝 , 各方面都比汉武帝差了一大截 。他们不仅性格柔弱 , 而像元、成二帝这样的 , 本身就是儒家的忠粉 。儒生们随便说两句 , 很容易就把皇帝带跑偏 。那坑爹的“天人感应” , 彻底管不住了 。
而大汉的确也是倒霉 。公元元年前后 , 全球开始进入“小冰期” , 自然灾害接二连三 。举目望去 , 天下尽是“不祥之兆” , 一个接一个 , 没完没了 。
在一片唱衰大汉的声音中 , 汉哀帝顶不住了 。在儒生方士的撺掇下 , 他祭出了大昏招——“再受命” 。
公元前5年 , 汉哀帝建平二年 , 汉哀帝下了一道诏书:汉兴二百载 , 历数开元 。皇天降非材之佑 , 汉国再获命之符 , 朕之不德 , 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 , 必与天下自新 , 其大赦天下 。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 。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 。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
什么意思呢?汉朝气数尽了 , 但老刘家有幸再受一次天命 , 于是本皇帝现在改元 , 改国号 , 以后我也不是汉朝皇帝了 , 而是“陈圣刘太平皇帝” , 甚至 , 哀帝连计时方式也给改了 。
汉哀帝原本指望通过“再受命”扭转国运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 , 国运还是那么烂 。汉哀帝不得不又取消“再受命” , 老老实实继续当汉家天子 。
问题来了 , 你汉哀帝不是都下诏说汉朝气数已尽了吗?
4. 内圣外王
大汉太需要一个拯救者了 。
在汉末的儒生们看来 , 革除汉末的弊政 , 救万民于水火 , 施行“王道” , 势必要由一个具有圣人德才的人来完成 。“外王”首先要“内圣” , 而时下最符合内圣外王标准的 , 莫过于王莽了 。
王莽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儒家修养 。
少年时不以家贫而废学 , 恭身节俭 , 勤身博学 。对待自己的亲人恭敬以“礼” 。受封新都侯之后 , “散舆马衣裘 , 振施宾客 , 家无所余 , 收瞻名士 , 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 依然保持以往的作风 , 不因为身份、环境的改变而丢失自我 。
公元前8年 , 37岁的王莽继三位叔伯之后 , 出任大司马 。
虽已位极人臣 , 他的作风却依然如故 。“欲令名誉过前人 , 遂克己不倦 , 聘诸贤良以为掾史 , 赏赐邑钱悉以享士 , 愈为俭约 。”
可以说 , “内圣” , 在当时没有人能比王莽做得好 。
至于“外王” , 王莽无论从资源、自身素质来说 , 也是行王道的不二人选 。
王莽以大司马秉政 , 又身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 。其时王氏子弟分居要势 , 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下 。这样的身份优势 , 无人可比 。
在任职期间 , 王莽也的确施行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政策 , “下惠士民鳏寡 , 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在大灾之年 , “愿出钱百万 , 献田三十顷 , 付诸大司农 , 助给灾黎” , 又将其得到的赏赐封地“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 。甚至推动动哀帝下诏议田宅奴婢限列 。
公元前7年 , 汉成帝去世 , 汉哀帝以藩王入嗣 。面对王氏姑侄的专权 , 哀帝心有不满 , 便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 , 借以对抗王氏 , 后来更是直接对王氏动手 。
在汉哀帝的打压下 , 王莽卸职回封国隐居 。赋闲的日子里 , 王莽闭门不出 , 安分守己 , 以致后来天下吏民皆为王莽鸣冤 。汉哀帝不得不重新把他召回国都 , 让他侍奉太后王政君 。
不同于近代袁世凯称帝时 , 被儿子、下属的谎言蒙蔽 , 王莽当时的呼声高 , 是货真价实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