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从清代的军机处说起,看一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二 )


这样一来 , 汪由敦见拟旨的事情 , 满文版本全都由满族司员捉刀了 , 而汉文还是自己亲自草拟 , 他也就跟进了 。首席军机大臣傅恒将满文拟旨交给了满族司员后 , 相对轻松;汪由敦亲自草拟汉文谕旨 , 工作繁重 。汪由敦也不想揽那么多事 , 于是 , 他也让司官代替自己拟旨 。这样沿袭日久之后 , 一些司官就成了军机处的专职司员 。这种情况 , 主政者也是了解并清楚的 。
这种专职司员 , 也不一定就是从内阁引进军机处的 , 但凡京师朝廷的部院之中 , 学问幽深、文学书法俱精的司官 , 都可以被引进军机处 。
在军机处的发展过程中 , 这种专职的司员 , 人数也越来越多 , 后来的数量 , 是早期的好几倍 。
以上所讲 , 就是清代军机处前后变化异同的旧事 。
清代@从清代的军机处说起,看一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既然 , 清代最初的军机处是内阁的分局 , 那么 , 循着历史的脉络 , 简单看看在以往国家治理框架中 , 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内阁的变迁情况 。
在中国历史中 , 传达主政者的诏旨命令、汇集内外的各种意见的工作 , 自曹魏以来 , 都是属于中书职责范围内的 。
历史沿革 , 所以 , 在六朝时期 , 中书令是极其尊贵的 , 朝廷一定会选择重臣担任此职 。
因为中书令尊贵、地位崇高 , 所以 , 中书令很多时候是不会亲自向主政者奏事的 。大多时候 , 都是中书令委命中书舍人入内奏事 。这样一来 , 中书舍人就可以亲见主政者;于是乎 , 中书舍人也成了权要之位 。
上述的情况 , 一直到唐代初期的时候 , 依然如此 。
唐高宗李治时 , 开始把中书舍人的职权进行了拆分 。拆分之后 , 北门学士也可任中书舍人之事 。
唐玄宗李隆基时 , 又把中书舍人的职事 , 移出部分给翰林学士 。如此 , 中书、门下的权力稍稍变轻 。
等到唐朝中期之后 , 国家的权柄操持在宦官的手中 , 当时 , 还设置了枢密使的职位 。生杀予夺的诏旨命令 , 全都是由枢密使发出的 。这样 , 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都只是承枢密使的下流 。所以 , 枢密使是极为权要的职位 。
唐昭宗李晔时 , 大力诛杀宦官 , 宫廷之中 , 几乎都没有宦官了 。于是 , 主政者只能命令蒋玄晖负责之前枢密使的事务 。这是枢密权移至朝臣的初始 。
因为枢密使这个位子地处要津 , 是人人钦羡、人人都想得到的职务 。所以 , 蒋玄晖接手枢密之事后 , 宣徽使孔循想得到蒋玄晖的位子 , 于是 , 他就在朱全忠跟前谮毁蒋玄晖 。最后 , 朱全忠杀了蒋玄晖 。
朱梁(后梁)时 , 改枢密使为崇政使 , 并设立崇政院 , 任命敬翔为崇政使 。
后唐(沙陀族建立)时 , 又恢复崇政院名为枢密院 , 并任命郭崇韬为枢密使 。
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 , 安重诲为枢密使 。
后晋高祖石敬瑭时 , 因枢密使刘处尚不称职 , 所以 , 他就废掉了枢密使这一职位 。然后 , 把枢密使的大印交归中书 。于是 , 枢密院学士这一职位也就废掉了 。
后晋出帝石重贵时 , 桑维翰恢复枢密院 , 并担任枢密使 。
后周世宗柴荣时 , 王朴为枢密使 。
总结起来 , 可以说 , 五代时期的枢密院 , 就是六朝时期的中书;如果就唐朝来说 , 枢密院则是唐初的中书、唐中叶的学士、唐末的疏密合而为一形成的 。
清代@从清代的军机处说起,看一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宋、金时 , 枢密使的主要职责是专门掌管兵事 , 这已经是和宰相分职了 。
当时 , 中书与枢密院被称为两府 , 枢密使已经不参加军事以外的其他机务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