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不再只是一门荷尔蒙生意
社交网络作为年轻人收集社会信息、参与公共议题的重要“场域” , 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搭建过程中的基础设施之一 。 带着观点看商业 。 超级观点 , 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
文 | 特约观察员 药师(“寸角群组”APP创始人)
COVID-19疫情爆发至今 , 长期关注陌生人社交市场的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 一种观点认为疫情是陌生人社交的增长窗口 , 因为大家禁足在家实在太无聊了 , 只能通过线上寻找慰藉;而另一种观点是疫情下大家对陌生人社交关系落地的预期大大降低 , 也直接影响了陌生人社交的动力 。
文章图片
我们以第三方监测平台的数据为参考 , 看一下国内几家头部陌生人社交产品在疫情中的表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期间 , 探探和陌陌的iOS榜排名 ,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反应APP在整体市场上的需求相对状况 。
可见自疫情发生以来(蓝色虚线框内) , 探探和陌陌均经历了统计时段内的最低点 , 虽然两家排名数据随着疫情的缓和有所上升 , 但其中探探的排名直观上仍明显低于同期水平 。 由于陌陌的业务体系更为多元 , 理论上直播和游戏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更积极的 , 除去这些对陌陌有拉升的业务再看陌陌的数据 , 得到的结果和探探基本相似 。
我们常说陌生人社交是刚需 , 那么在疫情之下 , 这一“刚性”需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疫情下的社交刚需变化
一、疫情是熟人关系强化的窗口
人们往往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亲密关系的安危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 , 在分析疫情下大众心理的时候提到了社会冷漠症与网络虚拟交往的关系 , “在现实世界缺乏真实交往互动的人 , 往往会显得不着地 。 在某种意义上 , 他们交往的都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 都是想象的、片面的、被抽象为符号的人 , 很难激起同情心和怜悯心 。 ”
按照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说法 , 个体与个体时间 , 之所以能够产生同情心、怜悯心 , 是因为会形成一个“我与你”的关系 , 而非“我和他” , 而后者是对立着的主客体关系 , “他是没有灵魂和生命的 , 是和我不相同的欲望客体 , 而你和我是具备同样情感的、可以将心比心的存在 。 ”
另一方面 , 在疫情导致行动受限的情况下 , 个体需要通过周边环境来获得安全感、信心和必要的支持 , 比如朋友间通过互相鼓励和救济来增加信心 , 亲人间需要不断的确认彼此安全 , 具有一定信任基础的人互相之间交流物资购买渠道等信息 , 邻里之间寻求意见与帮助等 , 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关系无法满足的需求 。
二、个体间基于荷尔蒙的连接被群体间基于立场的连接所代替
疫情之下 , 年轻人从陌生人社交的荷尔蒙中惊醒 , 开始更多的关注到真实世界中与自己休戚相关的社会公共议题 , 审视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立场 , 审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脆弱程度 , 校对真实世界和以往认知里的差距 。 这种集体反思后的巨大落差也和集体的“疼痛”程度成正比 , 也促使年轻人为了维护原本认知里的秩序和正义 , 开始自发的形成自治利益共同体 , 并通过更广泛和高效的彼此连接参与到社会事件中去 , 比如组织分享、捐助、声援、哀悼......而原本更关注个体连接的陌生人社交产品 , 显然不具备这种广泛连接人和人的能力 。
由此 , 群组产品和社交网络成为疫情期间公众参与社会事件的首选 。
推荐阅读
- 『到岗率』北京:不再要求人员密集企业员工到岗率不超50%
- 北京不再要求“人员密集企业员工到岗率不超过50%”
- 北京市发改委:北京不再要求“人员密集企业员工到岗率不超过50%”
- 哈佛学者:新冠疫情2024年仍可能复发,社交隔离需再持续2年
- 西贝重启快餐!品牌名与太太姓氏相同,或是不再留退路
- 绿码@北京:持“绿码”人员进入餐馆等地不再要其他证明
- 伊朗▲伊朗外交部长同王毅通话,次日社交媒体发文:用这句话痛批美国!
- 『考点』南京艺术学院调整外省考点专业考试方案 青岛考点不再补报
- QQ音乐们战事升级:版权之外要拼社交和视频 | 观潮
- 『社交距离』韩国确诊病例达10635例 政府强调继续保持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