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大鲍岛老街区:雕刻记忆中的青岛老街

半岛采访人员 张文艳
不是地道的青岛人 , 总认为自己还未结束漂泊在外的生活 。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 , 也没有邻居老奶奶老爷爷的嘘寒问暖 , 在这座城市中生存 , 似乎心底里总有抹不去的孤寂感 。
然而 , 当看到黄岛路片区拆迁改造的消息之后 , 还是心生遗憾 , 那里 , 我曾经多么熟悉!此刻 , 才惊讶地发现 , 11年来 , 在自己漂泊的足迹中 , 原来早已悄悄埋下了记忆的种子 。虽非来自童年 , 却也为我的青春留下了多彩的注解 。
【老街】大鲍岛老街区:雕刻记忆中的青岛老街
文章图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关于大鲍岛老街区的记忆 ,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 。对于我而言 , 从2004年第一次踏上青岛这片土地时 , 就惊诧于这里的起伏地形 , 总害怕公交车溜车;当几经曲折找到潍县路上的半岛都市报社时 , 再次惊诧 , 曾经实习过的报社大都高楼大厦 , 气派非常 , 而这里的小门头连旁边的商店都不如 , 窄小得勉强能容两人通过 。然而 , 经过考量 , 我还是放弃了北京和石家庄两家媒体的邀请 , 留在这里 , 可能因为海 , 可能因为城市的新鲜 , 可能因为缘分 。
于是 , 我的脑海中 , 画出了大鲍岛记忆的第一笔 , 这幅画 , 刻画了四年 , 修饰到了今天 , 仍在继续 。
画中的人物 , 有我 , 也有他们 。在破旧小楼上 , 冬日里我们穿着羽绒服戴着手套打字 , 雨天四处找脸盆接雨 , 条件虽然艰苦 , 但同事们都朝气蓬勃 , 这一场景与奋斗有关;画中的景物 , 有路 , 有热闹的市场 , 有好吃不贵的小吃 , 有弯曲的波螺油子路 , 有沿坡而上的石阶 。
彼时的大鲍岛街区 , 窄小但繁华 。
寻找时光的源头 , 赫然发现 , 原来这里曾是青岛的首善之区 , 是青岛城市化进程的第一步 , 是地道青岛人记忆的开端 , 是这座海滨城市物质与文化的母体之一……
【老街】大鲍岛老街区:雕刻记忆中的青岛老街
文章图片

再访故地 , 改造工程正在进行 , 四方路已经铺上了崭新的柏油 。要知道 , 德租时期 , 大鲍岛的许多路面还没有硬化 , 仅以碎石砌筑 , 道路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 , 这种状况持续到1922年仍是如此 , 宽阔的柏油马路只有中山路一条 。
【【老街】大鲍岛老街区:雕刻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探访之时 , 黄岛路路面已经被掘开 , 而在今年6月份 , 我和青岛诗人王音结伴走过这里时 , 中间红色的帐篷如贯通道路的红色丝绸 , 遮盖着活蹦乱跳的海鲜 ,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回穿梭 , 让居住在浮山后的我们艳羡不已 。没有想到 , 这一抹红色又成为了记忆 。
在探访中 , 遇到不少前来拍照的市民 , 获悉这里要改造 , 他们带着不舍留下老街身影 。“一二一 , 上街里 。买书包 , 买铅笔 , 到了学校考第一 。”这首童谣 ,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 , 他们念叨了大半个上世纪的“街里” , 有着他们与大鲍岛、与老青岛最为紧密的感情纽带 。这种感情恐怕我仍需十年才能体会 , 但相信大多数老青岛人都能感同身受 , 这种欲说还休的牵肠挂肚 , 在口头上传播 , 在老街上蔓延 , 在网络里怀念……和他们的情愫吻合 , 《人文青岛》周刊也该铭记过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