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论历史@为什么说西汉末年的丞相朱博的失势,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三 )


这让朱博十分恼火 , 其立即选拔了一批新的官员让他们取代了这些人的位置 , 并且在当地进行政治改革 , 改善了齐人"舒缓养名"的习俗 , 让当地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 。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齐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朱博对于儒家传统理念提出的挑战 。 此事在《汉书·薛宣朱博传》中有如下记载:"齐舒缓养名 , 博新视事 , 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 博问其故 , 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 , 辄遣吏存问致意 , 乃敢起就职 。 '博奋髯抵几曰:''齐兒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 , 选视其可用者 , 出教置之 。 皆斥罢诸病吏 , 白巾走出府门 。 "

清论历史@为什么说西汉末年的丞相朱博的失势,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本文插图

现今的孔府
除此之外 , 朱博在官员的选用上也和当时国家倡导的方向相违背 。 我们知道当时占据朝廷话语权的儒生们最痛恨的现象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 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 。 因此他们十分排斥让地方豪门的后人参与到地方治理之中 , 以免造成他们专权的现象 。
但是朱博却与他们不同 ,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十分喜欢与当地的豪族建立联系 , 并且他也喜欢启用其子弟作为自己麾下的官员 。 之所以朱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者这些豪族在当地有着强大的势力和丰厚的资源 , 朱博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 其政策的推行就会遇到更小的阻力 , 并且其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也会更多 。 二者则是西汉虽然开设了官方的学校 , 但是真正能够进入其中学习的人还是十分稀少的 , 在国家的偏远地区更是只有豪族的子弟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 , 这让这些家族中有着不错的经学传承 。 因此这些人其实也是当地不可多得的人才 , 朱博启用他们也是为了在当地建立起更高效的行政体系 , 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 。

清论历史@为什么说西汉末年的丞相朱博的失势,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本文插图

西汉时期的富户
朱博在挑选官员的时候相较于这个人的品行 , 更加看重这个人的能力 。 在其在左冯翊任职的时候 , 当地有一位富家子弟 , 年轻的时候曾经与有夫之妇通奸 , 这种人在当时是十分被看不起的 , 因此他也一直远离仕途 。 但是在朱博到任之后 , 却不计前嫌让其担任自己的下属 , 帮助自己进行治理 , 其人才选拔标准的体系在这件事中也展现地淋漓尽致 。
从朱博在地方从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博对于儒家学说重视礼数 , 重视个人私德的价值判断方式十分排斥 , 其更加注重管理的效率与个人的能力 。 这与汉武帝时期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行事风格更为贴切 , 可以说他是在那个崇尚道德的年代中十分少见的异类了 。 坚持西汉传统制度的朝中重臣
由于朱博在地方行政工作中表现出色 , 其很快就被调到中央政府担任要职 。 在其入京的时候 , 西汉政府内部的政治氛围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 他们大多都支持西汉政府要秉持周代的政治理念 , 摒弃秦朝以及西汉前期那种只重视政绩 , 忽视道德建设的政治路线 。
清论历史@为什么说西汉末年的丞相朱博的失势,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本文插图

尧舜禹三位君主被儒家视为统治者标杆
这样的想法在儒生中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 但是朱博对此却十分反感 , 他认为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仿照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统治方式而制定的 , 但是经过了这么多朝代的更替 , 世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此时再去恢复旧时的行政方式无疑是错误的 。 而且西汉建国以来也建立了不少功绩 , 因此根本没有必要作出根本上的改变 。
在入朝之后 , 其与革新派政治家的主要争论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之上 , 其一是改革派希望恢复三公的官职安排 , 废除现行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并立的行政体系 。 第二个问题则是当时朝中大臣认为刺史有着推举九卿的权力 , 但是其职位却十分低微 , 这样是不符合礼制的 , 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恢复之前的州牧制度 , 来端正官职的大小顺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