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春末夏初 , 正是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季节;自然界里的色彩如此丰富 , 为何淡雅别致的色调一直占据着我国古代色彩的主流呢?
在各类具有明显古典国学文化意境的影视、设计作品与工艺品上 , 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东方色彩” , 有饱和热烈的、也有清雅恬淡的 , 这一浓一淡的色彩区别 , 正是“张扬与内敛”的色彩表现 。

「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本文插图

“张扬”从来都不是传统国学文化里的主流
然而稍加对比后我们就会发现 , “雅致”格调在我国的国学文化中一直如影随形 , 而那些饱和、热烈的色彩则一直高高在上 , 似乎与民间没多大关系 。
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就谙熟这些“东方色彩”的运用 , 在他的古装电影画面中 , 或浓烈、或淡雅的色彩都一一对应着各历史年代与应用场景 , 这当中其实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 , 绝非单纯“为了好看” 。

「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本文插图

电影《英雄》里的服饰就对应着当时各诸侯国的“国色”
众所周知 , 我国的古典文化体系由皇家与士人所构成;皇家都有自己钦定的“国色”、依附皇家又必须保持内敛的士人们就唯有在“国色”与其他自然色彩之间另辟蹊径 , 恰恰是这当中丰富的“中间色” , 最终构成了一种极为雅致的“东方色调” 。
如果不了解这类色调的成因 , 在接触国学文化、欣赏古典艺术时就会缺乏章法 , 仅仅沦为“看官”了!隋唐之前:“五行”定义带来的色彩禁锢
早在周朝时候 , 天子们皆身披青衣、百官们则根据官阶等级、依礼穿着“青、赤、黄、白、黑”等一系列正色衣服 , 这当中的规定都被记录在《礼记·玉藻》当中 , 文武百官不得随便僭越 。

「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本文插图

层级分明的先秦服饰颜色
那时候的衣服颜色均在坯布之上染色而成 , 能染出的色彩非常有限;朝廷里按尊贵等级规定了这些颜色的使用范畴后 , 百姓们在生活中就“黯然无色”了!即便自然界的色彩再丰富 , 一来缺乏成熟的染色技术、二来有礼法的局限 , 属于老百姓的就只剩“灰、黑、白”三种颜色 。
东周时“礼崩乐坏”后 , 各诸侯国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地位 , 纷纷制定出自己的“独有颜色” , 假如有某小国家跟自己“撞色” , 因此“给你点颜色看看”引发战争也是有可能的 。 在各类“撞色”的矛盾磨合中 , 齐国的紫、楚国的黄、燕国的蓝、韩国的绿、赵国的红蓝相间、魏国的红、秦国的黑……以上色彩逐渐被各国互认后 , “身为此国人、勿披彼国色” , 成了战国时期老百姓们的“生活常识” 。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紫黄蓝绿红”等颜色叠加到一起后会是什么颜色 , 那当然是黑色了!所以 , 当时的秦国估计就在心里暗笑:“天下迟早都是我们秦国的!”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 秦统一天下后 , “以为周得火德 , 秦代周德 , 从所不胜”(《史记·秦始皇本纪》) , 从此 , 秦国所规定的黑色就被附加上了五行定义 。

「坊间五千年」古典精髓中的“雅致”格调:士人的内敛心态与多彩历史的别致调和
本文插图

秦统一天下 , 六国的“国色”统一归黑
五行学说由邹衍提出 , 他的这套理论本身就矛盾重重 , 根据这定义带来的色彩禁锢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少麻烦 。 汉代秦后继续沿用秦制 , 根据五行定义 , 汉朝一开始也只能“水德 , 尚黑”;贾谊等人编出“赤帝子灭秦”后 , 又改为“火德 , 尚红“;董仲舒推行儒术时 , 又以“土克水”为名改为“土德、尚黄” 。 自汉武帝太初改制后 , “汉应土德”就被确立了下来 , 王莽篡权后 , 光武帝刘秀再次打出“赤帝子”旗号 , 东汉时再次回到“火德 , 尚红“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