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之星】酒店并购背后:锦江向上,海航坠落


同样的并购 , 不一样的结果 。
3月末 , 锦江酒店发布2019年度业绩 。 年报显示 , 公司全年收入150.99亿元 , 归母净利润10.92亿元 , 营收、净利润连续9年稳步抬升 , 溢价并购得来的铂涛酒店、维也纳酒店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
这难免不令人想起 , 早在1个月前被政府接管的海航集团:从1989年海南省拿出1000万元成立海南省航空公司 , 到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企业;爱“并”才会“赢”的海航集团 , 从最初的航空产业链 , 涉足到了物流、酒店、旅游、租赁等多个领域 , 溢价并购是常有的事 。
不是说好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吗?同样溢价收购 , 为什么海航集团多领域的并购没有对冲行业周期风险?而锦江酒店却顺利扩张至全球酒店第二强?
“锦江酒店并购案到底有哪些不同?”带着这样的疑问 , 新旅界(LvJieMedia)向多位业内人士请教 。
锦江酒店教科书式“并购术”
经常翻阅企业并购案的朋友或许会了解 , 锦江酒店的并购案例常年被各大学术机构反复引用、长期跟踪 。 无它 , 因为锦江酒店的并购案实在太成功了!从2010年的与大股东资产置换 , 顺利切进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十年;到2015年瞧准时机斥资收购卢浮集团 , 开启海外新征程……锦江酒店可谓刀刀见血 , 剑剑封喉 。
截止到去年9月底 , 锦江酒店及其集团凭借10000家酒店、100万间客房、1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业务范围以及超1.5亿人次的会员体系 , 硬核跻身全球酒店行业300强第二位 , 位列万豪之后 。
当然你或许会问:“规模大就代表并购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 锦江酒店并购成功之处并不只在于规模大 , 占有市场 , 而更在于整体保持良好的协同性 , 在收购完成后始终保持盈利能力 。
用直白的数据来体现就是商誉没减值 。 要知道 , 高额商誉来源于高额估值 , 当被高估的资产出现业绩不达预期或亏损的情况下 , 购买方将面临商誉减值 , 进而引起利润下滑、债务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 人称“利润黑洞” 。
新旅界简单统计了锦江酒店及其集团近十年的重大并购案例了解 , 自2010年起 , 锦江酒店及其集团先后收购了锦江之星、IHR(即州际酒店及度假村集团)、GDL(即法国卢浮酒店集团)、铂涛集团、维也纳酒店集团、丽笙酒店集团等酒店企业 , 并战略投资法国雅高酒店集团 ,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
【锦江之星】酒店并购背后:锦江向上,海航坠落
本文插图

锦江酒店重大并购列表
截至2019年底 , 锦江酒店近十年股权投资总额约合188.03亿元 , 商誉初值从2010年的4017万元翻涨到113.8亿元 , 升幅达282倍!其中 , 2016年投资总额98.91亿元 , 占近十年投资总额的一半有多;重要控股、参股子公司利润贡献可观 , 铂涛集团、维也纳集团并购后归母净利润逐年提升 , 为锦江酒店现下利润大头 。
【锦江之星】酒店并购背后:锦江向上,海航坠落
本文插图

锦江酒店近十年商誉变化图
“区别于海航集团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手法 , 国企性质的锦江酒店在投资及经营逻辑上更为专一和谨慎 。 可以发现 , 锦江酒店近年来参与的投资领域无一不围绕酒店主业 , 这比海航集团五花八门的产业布局更容易取得协同性;其次 , 锦江酒店所投项目讲究 , 追求项目持续盈利能力 。 ”有业内人士向新旅界解释 。
资料显示 , 在卢浮集团、铂涛集团及维也纳集团并入锦江酒店体系后 , 锦江酒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会显著上升;海航集团多年来并购激进 , 溢价收购亏损资产屡见报端 , 巨额商誉减值更像是家常便饭 。
在时机选择、资金准备上 , 锦江酒店同样布局精巧 。 锦江酒店前首席执行官卢正刚(现到龄退休)曾对媒体表示 , 并购卢浮集团已经证明是一个准确把握时机的经典案例 , 此前公司已经对卢浮集团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 , 多重利好汇聚之下 , 抓住了这样一个跨境并购的时机 。 “在那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收购卢浮集团 , 一方面顺应了国内出境游快速增长的一个大趋势 , 另一方面喜达屋集团的基金到期 , 要将卢浮集团这块资产转出 , 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 再就是当时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处在高位 , 收购成本上对我们也有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