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音乐产业3.0:像15秒短视频那样战斗( 三 )


音乐@音乐产业3.0:像15秒短视频那样战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音乐@音乐产业3.0:像15秒短视频那样战斗】数据显示 , 唱鸭95后用户占比达到90% 。并且 , 唱鸭的原创作品正在反向输出到优酷、抖音、微博、B站等其他社区 。
就如同年轻一代不明白「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的出处一样 , Z世代的互联网爱用品也在变得不同 。
另一方面 , 音乐产品的设计逻辑向着年轻一代倾斜也是不争的事实 。
Z世代的教育环境与70、80一代不同 。他们的美育教育进行的早 , 接受的乐理知识也更为丰富 , 产品设计过于大众显然不易于出圈 , 毕竟凸显个性化是刚需
。唱鸭、鲸鸣、猜歌星球等产品能在95后群体中快速崛起正是因为找准了脉搏 。
04
声音的差异化生存
那么问题来了 , 围绕年轻人的音乐产品那么多 , 为什么鲜有能实现反哺上游的产品?
一般来说 , 各大音乐产业平台的「上游内容生产」环节都依托PGC模式 , 虽然也在尝试UGC , 但毕竟 , 对现阶段的音乐产业来说 , 关注音乐产品的质量与内容 , 才是稳定性强、以及更为有利可图的模式 。
所以 , 音乐产品的UGC创作门槛虽然比起传统时代有所降低 , 可对普罗大众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迭代 , 音乐产业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加入其中后 , 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产业形式有了长足发展 。
其中 , 最明显的一点 , 就是基于数字化发展起来的「新」音乐产业 , 正在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商业数字化实践 。
在以唱片公司为主导的传统音乐市场 , 往往是主流的、大众的歌手与乐队更受追捧 , 更容易得到投资 , 而风格偏小众的音乐类型则备受冷落 , 原创作品被看见的可能更小 , 而唱片模式很难持续性出爆款 , 一首从头到尾都好的音乐作品总是可遇不可求 。
随之 , 数字音乐时代到来 , 单曲模式诞生了 , 人们可以在为某一首歌付费 , 而无需买一张唱片听十几首 。
而现阶段的数字音乐又更进一层 , 创作权利下放 , 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 , 歌曲形态也更丰富 。正如快手、抖音的短视频作品 , 在音乐产业 , 未尝不能诞生短音乐作品 。
至少 , 以鲸鸣、唱鸭等为代表的音乐产品正在创造这样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这种更偏受众层面的音乐产品 , 不仅带来了声音的差异化生存 , 也为音乐产业的上游内容池注入一股活水 。
对于大众来说 , 创作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可能很难 , 但哼出一段旋律却很简单 , 如果这些旋律被记录下来 , 未尝没有发展成为长作品的可能 , 或者说就以短作品的形式传唱开来 。
唱鸭主打的工具傻瓜式操作与音频的高质量输出已经催生了不少原创作品 , 就连主流的音乐人也开始在这些短音乐社区上创作与分享 , 比如隔壁老樊、冯提莫等都开始在唱鸭进行短音乐的创作和探索 。
这意味着短平快模式不仅在视频行业行得通 , 在音乐产业也可一试 。
而从平台角度来看 , 有了原始的内容池 , 距离构建社区就不远了 , 民间创作力量所催生的商业神话难道还少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