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他们的心理创伤同样需要关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我”,后疫情时代

河南商报首席采访人员吴智星采访人员王苗苗受访者供图
春风和煦 , 樱花灿烂 。
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形势总体向好 。 当4月8日零点钟声敲响 , 封闭时长最久的武汉也将迎来“解封” 。
一切终将恢复往常 。
不过 , 新冠病毒余威未散 , 它在被裹挟进疫情漩涡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
近日 , 河南商报采访人员专访了河南第15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心理援助医疗队)、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3位医生:张建宏、张玉娟、杜云红 。
在援汉的36天里 , 他们和其余27位队友一起为病患、一线的医护人员做心理疏导 , 帮他们在抗疫战争中找到希望 。
康愈的病人、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失去亲人的人们、参与疫情报道的媒体人……疫情防控进入后期 , 这些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更为持久的关注 。
【要好好活下去的大娘】
老人群体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 。
杜云红前往隔离点巡检时 , 一位60多岁的大娘主动邀请她进房间、坐下来 。
[河南商报]他们的心理创伤同样需要关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我”,后疫情时代
文章图片
“能看出她的需求是很大的 。 ”杜云红说 。
这个大娘和老伴儿一起被感染 。 家人想方设法给他俩搞到了免疫球蛋白 , 用来增强免疫力 。
起初 , 大娘的病情较重 , 自己打了100多针免疫球蛋白 。 而当时病情较轻的老伴儿把需要都给了爱人 , 自己只打了两针 。
老伴儿对她非常好 , 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她操心 。 大娘说她甚至不知道家里的银行卡密码 。
患病后 , 老伴儿也一直在照顾大娘 。 不幸的是 , 他病情加重 , 去世了 。
大娘给杜云红看了和老伴儿的微信聊天记录 。
老伴儿病重转院后 , 一直和她微信联系 。 因为病重 , 他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 , 最后给她发了3个加油的表情符号 。
因为把病传染给了老伴儿 , 也忽略了他的身体情况 , 没有坚持让他一起打针 , 大娘一直很愧疚 。 她也没有见到老伴儿最后一面 。 几乎没有人听她诉说这一切 。
第一次见到杜云红时 , 大娘的老伴去世快三周了 。 为了开导大娘 , 杜云红让她每天给老伴儿写一封信 , 等到三周节点烧了以寄托对故去老伴儿的哀思 。
杜云红还建议她回家之后 , 在家举行一些简单的祭奠仪式 , 做一个告别 。
结束心理辅导的第二天 , 大娘主动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 , 老伴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 , 她要好好地活着 , 让老伴儿在九泉之下瞑目 。
【闲下来不习惯的医护人员】
同样需要心理干预的还有医护人员 。
36岁的小李是一名援鄂医生 。 来到武汉后基本就处于隔离状态 , 生活基本是“医院—餐厅—驻地酒店”三点一线 , 不能见亲朋好友 , 回到驻扎酒店也不能相互串门 , 最多下去拿个快递 , 生活很枯燥 。
他有段时间很没有信心 , 甚至觉得自己无能 , 只因为:一个他曾经喂饭 , 经常聊天的患者 , 在他出去倒杯水的间隙去世了 。
他接受不了这一个情况 , 认为自己一个学医的人 , 竟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 , 束手无策 , 学而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 让他很难过 。
除了医生外 , 很多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都先后出现了焦虑、失眠、烦躁等症状 。
[河南商报]他们的心理创伤同样需要关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我”,后疫情时代
文章图片
有些医务人员明明工作很疲惫了 , 但是坚持说不累 , 停下来之后反而更焦虑 。 “每个医护人员都是带着使命感去的 , 这种使命感在疫情或是灾情面前会被自己放大 。 ”张玉娟说 , 可能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 , 是医生 , 一定要救更多的人 , 这种使命感给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很大 。
这种压力下 , 就会出现焦虑和紧张 , 特别是睡眠不好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