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知名作家綦江行】宋尾:我没有想象过东溪( 二 )


你很难想象 , 隐藏此处的这个小宅 , 诞生了清末至民国著名的连锁快递品牌 , 在多地省城设有分店 , 生意做到了越南、缅甸……足够励志和传奇 , 值得拍上一部剧集了 。
但最为吸引我的 , 不是古宫庙 , 也不是古邮局 , 而是古镇的日常场景——沿街平房外 , 家家户户种植有柚子树和寻常花草 , 街坊们随意坐在茶桌边 , 一杯酽浓的沱茶搁在一旁 , 头靠在竹椅上 , 小腿自如地抻出来……在南华宫门口 , 一户老民居 , 主人家用移植的花草植物 , 巧妙地编织了一道美好的屏风 , 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合理地隔断起来 。 对 , 是真正“生活着”的日常空间 , 是真切的人 。 最近几年 , 古镇游是旅游的热点 , 但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古镇真正值得品尝的到底是什么——要我说 , 就是这个 , 气息 。 这并不玄虚 , 那种特殊的富于感染力的气息 , 是由古旧的环境和生活在此地的原住民才能合成的 。
向导带我们穿过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在此取过景的“抗战一条街” , 往河边码头处下行 , 下坡时 , 踏着那些连片的 , 齐整的 , 蜿蜒的青石板——也就是过去的盐马古道——我顿然就意识到 , 下面 , 那里 , 依稀水声潺潺的河边 , 才是东溪的重要内容与源头 。
沿青石板坡 , 过观音阁 , 上桥 , 就是古镇的另一部分——姑且就叫她“下东溪”——与刚刚那个动态的世俗化的环境截然相反 , 这里是极端寂静的 。 她更像是一面奇异的镜子——你能从中看到东溪最为重要的时光轨道 , 一种被遗弃但又被不经意挽留的梦境 。
三条河流在此会聚——这是东溪古镇得以成立的缘由 。 世事总是诡谲 。 当以水运为主体时 , 码头 , 就成了人类的重要集散地和集聚地 。 现在 , 运输便利 , 这曾繁茂一时的大码头 , 就变回了它原有的样子 。 寂然的峡谷 , 枯瘦的水声 , 缄默的青石板 , 残败的幺店子 , 碧绿的苔藓 , 阖然的龙王庙 , 肃穆的黄葛树……但这些场景就如积木一样 , 透过它们 , 你依旧能想象到这儿曾经的喧哗 。 这里 , 就是东溪 , 抑或是綦江的下半城 。
她是荒凉了 , 但若不是被时代“厌弃” , 她也无法保存得如此完整 , 而这奇异的美感也无法形成 , 一如琥珀 。 这里 , 自然的孤趣——一种山水交融的嶙峋之美——与喧嚣尘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此地游客稀罕 。 更多人涌向了网红景点 , 在摩肩擦踵的拥挤中丢失自己的影子;于是 , 我想鲜少有人见识她的孤寂之美 。 正如我之前的错过 。 可实实在在 , 在这古码头闲坐 , 啜一杯清苦茶 , 眺望山涧河流 , 才能称得上是一种“理想的下午” 。 很长时间 , 她的读者是极小众的:附近居民 , 艺术家 , 摄影师 , 文艺青年 , 背包客和文化旅行者 。
——东溪暂时被掩藏了起来 。
老实说 , 我没想到东溪是这样一种结构:一动一静;一高一低 。 但不能否认 , 恰恰是这种结构让她内容丰盛 , 具备了某种立体感 。 某个时刻 , 走在青石板道上 , 眺着山崖与溪水 , 我陡然觉得 , 古镇犹如一块沉积岩的剖面——在我眼前竖立了起来:东溪古镇不单单是两个 , 而且还可以被切割为好多层 。 她的第一层 , 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 。
这里最早是古僰人生活场域 。 僰人——这个没有文字的族群 , 被称作“诸夷中最贤者” , “俗妖巫 , 惑禁忌 , 多神祠” , 长期处于蜀国与夜郎之间 , 在夹缝与挤压中迁徙 。 1573年 , 彻底消逝在四川兴文的茫茫群山中 。 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 , 我压根就不知道綦江原名僰江 , 而东溪为古僰人聚集地 。 这是很可能的 。 眼前 , 确是僰人习惯的居住环境 , 奇峰、峡谷、河流……
其后 , 在很长时间 , 东溪是僚人(音同佬)的聚集地 。 很多民俗学者习惯将僚人与僰人合为一体 , 个人觉得 , 僰人源自西南 , 而“僚人入蜀”在后 。 此两个民族在西南很多地区都经历了漫长的融合 。 位于东溪太平桥左侧的四块汉代僚碑即为证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