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知名作家綦江行】宋尾:我没有想象过东溪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知名作家綦江行】宋尾:我没有想象过东溪
『东溪』【知名作家綦江行】宋尾:我没有想象过东溪
本文插图

作家宋尾
綦江 , 离重庆主城很近 , 去过多次 。 十四年前 , 报社派我去采访当地一位民间文化研究者 , 他是推拿师和理发师 , 却对綦江的“男根山”有诸多种文化想象——那是我对綦江的第一印象 , 有味 , 好耍;后来也曾呼朋唤友 , 驱车去饕餮原汁原味的北渡鱼 , 感受一种生猛的鲜香;至于古剑山 , 也曾几上几下 , 她的虚渺云雾我见识过 , 她的清凉我享用过 。 唯独 , 没去过东溪 。
为什么偏偏遗漏了东溪?
也许只是一种奇怪的巧合;也许是 , 我走过太多古镇 , 视觉和心理都有点儿疲劳;当然 , 也许还有一种解释——从玄学的角度——没到对的时候 。
【『东溪』【知名作家綦江行】宋尾:我没有想象过东溪】但至少 , 第一次造访东溪 , 时令是很合拍的 。 晚秋 。 大雾收霁 。 上午十点 , 大巴停靠在公路边——我们一行观光客从车上涌下 , 几位当地文化部门的朋友站在路边坡坎上拱手引路 , 意思是 , 我们要从此借道 。
于是 , 我们以这样一种几乎没有察觉的方式进入了东溪——从两排老旧房舍之间穿过 , 就像一脚踏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 妇女们蹲在左侧房前 , 嘴里摆着龙门阵 , 手里却不闲着;右手边 , 房舍远低于地表 , 探手就可攀上屋檐 , 那些围墙上的天竺葵 , 红彤彤得肆无忌惮 。 挑担子的小贩 , 拖曳着尾音 , 高一脚低一脚消失在巷子背后 。 这第一面 , 我觉得挺有意思 。
东溪古镇原来是没有“门”的 。
对惯于景点游的人而言 , 多少会有一点讶然和失望 。 但对另一种敏感的游客来说 , 这却是一个相当丰实的信号——她还没被“驯化”或者“框定”——因为她是自由衍生的 , 用一个“文件范”的词汇 , 是彻底“原生态”的 。
值得提醒的是 , 如果要按照那种填鸭式的游客思维 , 在这里会有点打脑壳——跟其它“规整”的古镇迥异 , 东溪不光没有那道门 , 甚至没有一条确切的“游览线路” 。
但这并不意味东溪是没有框架的;相反 , 她的“形态”分外清晰 。 在结构上 , 有点类似渝中半岛上下半城衍生关系;在关系上 , 近似于磁器口小街与正街的衔接与呼应 。
我觉得 , 东溪古镇其实有两个 。 她的其中一个——为简便 , 我冒昧称为“上东溪” , 也就是古镇的上部分——老街犹如昆虫触角般复杂而蜿蜒 , 连片穿斗房载着生活在此地的居民 , 一同浸泡在日常世俗化的生活场域中 。
这种世俗化的浸染很早就有了 。 古镇中规模最大的“万天宫” , 建于康熙二年 , 供奉川祖 , 原为蜀人的会馆——当年袍哥大爷在这里议事 , 听戏 , 洽谈生意 , 快意江湖 。
一街之隔 , 还有南华宫 。 石门上联曰:“树了菩提台空明镜” , 下联曰:“恩留粤岭泽沛珠江” , 横联:“岭南观瞻” 。 为当时广东商贾进驻东溪古镇时的会馆 。 入川 , 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 。 宫内戏台横匾上雕刻着众多戏剧经典人物 , 非常精细 。 不单单是装饰 , 还有实用功能——相当于现在KTV的点歌单 。 在那堆栩栩如生的雕像里 , 我甚至瞥见了“对饮花酒”的欢乐场景 。
南华宫下行至街口 , 是东溪的一大看点 , 西南地区最早的快递公司——砖木结构的“麻乡约民信局” , 距今已百余年 , 内有两个天井 , 门楣当间刻有“当衢向术”四字 。 大门左右环绕着两个对称圆形花纹图案 , 是为邮戳 。 这应是东溪当年最繁华的一条街 , “麻乡约民信局”处于正中心的当道口——出门 , 一条斑驳石板路 , 是明清时期通往贵州、云南的必经之地;向下 , 则沿黔蜀盐马古道可抵綦水码头 , 此后进入长江 , 一泻千里抵拢麻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