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武汉酒馆老板王帆:从志愿者回归经营者,一定要记得还有一个身份


王帆摊牌了 。
账上有多少钱 , 几个骨干都知道了:工资已经发不出来 。 一群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坐在酒馆的角落 , 每个人都表情凝重 , 上百平方米的店里没有其他人 , 王帆还是把声音压得很低 。
离解除"封城"很快了 , 后厨在做现烤的披萨 , 香味已经飘了出来 , 混着鲜啤的麦香 , 酒馆有了烟火气 , 却不复往日的人气 。 前厅的员工在给每个外卖单精心准备卡片 。 "没办法 , 只能把外卖做得精致一点 , 以前我们都是做体验 , 没做过外卖 , 每天头疼的是排队等位客人的抱怨 。 "王帆摇摇头说 。
4月8日解除"封城"的消息刚刚公布的时候 , 王帆还轻松地说 , 5家酒馆、一个酒厂和一家贸易公司 , 10年后回头看 , 损失两百多万不是很大的数字 , 企业老老实实做 , 就垮不了 , 这两个月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
结束最大门店的财务会 , 他没再提10年后要回味的经历 , 眼前更紧迫的问题是 , 企业要活下去 。 作为国内老牌精酿啤酒厂的创始人和酒馆主理人 , 王帆在"封城"的两个多月里是另外一番模样 , 那是他觉得能记10年的样子 。
参与拍摄的纪录短片收获过万点击 , 运送物资的电瓶车跑了3000多公里 , 两个多月以来 , 王帆的身份是武汉疫情中的记录者和志愿者 。
"我确确实实看到很多人连生活最基础的保障都没有 。 "王帆觉得 , 去做志愿者也是被影响 , 拍志愿者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 , "这是我们骨子里边儿带有的社会性" 。
两个多月 , 王帆懵过 , 也恐惧过 , 甚至逃避悲惨的事 ,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微妙关系"让他着迷 , 他也开始思考多重身份带来的内心激荡——"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这是武汉疫情中的一个企业经营者的非典型经历 , 也是武汉76天留下的珍贵记忆 。 以下为王帆自述 , 略经编辑 。

每日经济新闻:武汉酒馆老板王帆:从志愿者回归经营者,一定要记得还有一个身份
本文插图

从酒馆老板到记录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 2010年在武汉开了第一家酒馆 , 取名"18号酒馆" 。 也没别的寓意 , 当初开店创业挺穷的 , 18万元起家 。
在武汉 , 酒馆很受年轻人喜爱 , 生意也做得比较好 , 就把自己的收入都投入到了企业 。 这些年也没买车没买房 , 四处飘 , 有些人可能不太接受这种生活状态 , 我觉得房子太贵了 , 还不如拿钱来开店 , 给厂里添加设备 。 挣了钱也是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
2020年是我开店的整整第10个年头 , 店面从武汉开到西安、郑州 , 十年里我共经营了5家酒馆 , 日常还打理一家小型的精酿酒厂和进口啤酒的贸易公司 , 生意都不算太大 , 但效益还不错 。
和往年一样 , 我们计划今年春节照常营业 , 虽然在媒体上看到了一些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 , 但是刚开始大家并没有那么重视 。 看到"封城"的消息 , 我整个人都懵了 , 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事情 。
后来我才知道 , "封城"前和我在酒馆一起聊天的一个朋友 , 家里就有两个亲人因为新冠肺炎走掉了 , 当时一下子就觉得疫情离自己很近了 。
"封城"过了五六天以后 , 我就想着能不能出去做点什么 , 在家焦虑难安 。
一个四川的朋友摄影师粒丁 , 刚到武汉没两天 , 就遇上了"封城" , 被迫滞留武汉 。 粒丁对我说"来都来了 , 不如留下点什么" 。 于是 , 我和粒丁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 , 记录武汉的特殊时刻 , 让更多人了解武汉的情况 。
【每日经济新闻:武汉酒馆老板王帆:从志愿者回归经营者,一定要记得还有一个身份】我特地去买了一辆崭新的电瓶车 。 扛起摄像机 , 骑上电瓶车 , 组成了两人一车的野生摄制组 , 迎着寒风 , 我们开始用影像撰写我们的"封城日记" 。
在拍摄路途中 , 看到空无一人的京汉大道、吉庆街、凌波门……让人心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