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摘要:运用古DNA技术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汉代灰坑中出土的8匹马的骨骼进行了遗传学分析 , 通过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 全部样本都获得了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部分DNA片段 ,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这8例汉代马骨均属于家马的范畴 。其中6个个体还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 , 在这6个序列中共检测出5个不同的单倍型 , 归属3个不同的谱系A、D和F 。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汉代家马的毛色有枣色(bay)、栗色(chestnut)和黑色(black) , 都是常见的属于纯色的马匹毛色 。本文的家马毛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家马毛色多样性是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 ,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新疆、甘青入中原地区是古代家马进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 。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喇家所在的甘青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 , 位于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之间 , 是家马从新疆到中原的经由之路 。本文的马骨DNA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甘青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 , 地处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 , 坐落在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 。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37°09′ , 东经101°05′~103°01′ , 是我国首次发掘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 。该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例如喇家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面条”;房址内发现数量不等人骨 , 姿态各异 , 一组组呈不同姿态分布于居住面上 , 有的相拥而死、有的倒地而亡、有的匍匐在地、有的母子相依等 。2015年7月至12月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喇家遗址博物馆对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即将施工区域进行了发掘 , 又发现了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汉晋时期遗存 , 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 。汉晋时期遗迹包括灰坑55个 , 灰沟2条 。汉代遗物有陶器、铁器、骨器、玉石器、铜钱等 。汉代遗迹填土多为灰黑土 , 其内夹杂大量动物骨骼 , 也浮选出较多植物种子 。
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喇家地区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东西交流”的通道 。喇家遗址距离著名的“临津古渡”只有7公里 。“临津古渡”始于汉代 , 繁荣于唐宋时期 , 从汉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 , 可以西进新疆、南入西藏 。“临津古渡”所在的甘青地区是沟通中原和新疆的通道 , 文化上是联系中西文化的桥梁 , 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中国现在所见的家马应该是在青铜时代最早从境外交流进来的 。考古学证据表明 , 家马遗骸最早发现于乌克兰的Dereivka和哈萨克斯坦的Botai遗址 , 中亚地区是家马起源、驯化、并向外扩散的中心地区 。甘青地区应该是这种交流的经由之地 , 而且这种交流可能是持续的 , 比如有文献记载称 , 通过丝绸之路 , 汉武帝派人到中亚找寻“天马”或“汗血宝马” 。作为黄河上游少数几个主要的古渡口之一 , “临津古渡”及周边地区在历史上也可能是“东西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喇家遗址出土的汉代马骨遗存为我们研究“临津古渡”开始使用时期可能用于集散的古代家马的特点提供了材料 。
本文以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为研究对象 , 用古DNA的研究方法 , 揭示该地区汉代家马的遗传结构特点 , 并与甘青周边地区以及中国其他地区古代家马进行比较 。本文研究也期望为今后甘青地区大样本的古代家马DNA研究提供新的数据 。
一、材料与方法
1、样本采集
在动物考古学家进行种属鉴定等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 本文对喇家遗址2015年发掘出土的8例马骨样本进行了采集 , 采集部位均为骨质保存较好的肢骨 。这8例马骨全部是出于灰坑中的破碎骨骼 , 而不是完整的马骨架 , 的年代均为汉代 , 样本的具体信息见表一 。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推荐阅读